讀書,是這世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每一本書里,都會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個讀書的故事里,都會有心靈相通的感動;每一位讀書的人,都呈現了世間最美的樣子。
今天,互聯網給我們帶來太多便利,使得文化交流迅捷通暢,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困擾。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這種狀況也投射到孩子身上,我們已然發現,數字化閱讀已經走進了孩子的閱讀時空。
數字化閱讀內容表達更加直觀,貼切的影像與圖片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大的空間。但快餐式的閱讀方式在相當程度上會影響思維方式,有可能趨向思維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質化,使得思考性的深度閱讀越來越受到擠壓。同時,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隱藏著一定量的不良信息,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分辨能力相對較弱,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6至12歲是孩子閱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小學語文的課本內容有限,如果局限于課本,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成長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才可以讓孩子汲取營養,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里去,即便眼下考試得了優異的成績,對孩子的未來而言卻是一種損失。“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2018年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現場曾說:“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以前,我們和孩子都習慣說“要應付考試,哪有時間閱讀?”現在你的孩子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閱讀是學習能力之始,是審美愉悅之源,是精神構建之基。
和孩子一起讀吧!當你用自己的口,將書中的文字娓娓地講給孩子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語言的種子。當種子在孩子心中扎根時,你們之間就建立起了無法切斷的親密關系。為孩子堅持讀吧!就像《騎鯨之旅》的作者粲然在書中告訴所有父母的一樣:親子共讀需要堅持。閱讀之旅重要的是,彼此懷著溫柔的心共同尋找和經歷,讓孩子感覺到共讀過程中的愛與被愛。
春光美如斯,正是讀書時。在這萬物生長的春天,讓我們與書相約,滿懷憧憬,讓親子閱讀的種子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