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代既然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從網(wǎng)上獲取,我為什么還要讀書?既然網(wǎng)上都能搜到,我何必還要背《離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級教師、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成員李煜暉在論壇上拋出了這個問題。
11月25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和云舒寫教育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新時代教育閱讀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拉開序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問道整本書閱讀》。顧德希、劉德水、史建筑、李衛(wèi)東、李虹霞老師、李懷源、吳欣歆、李煜暉、余黨緒等語文界的特級教師們對語文老師的專業(yè)閱讀進行了研討。
論壇上,由教育出版社和云舒寫教育共同主辦組織的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導讀計劃同期發(fā)布,計劃秉承專業(yè)引領(lǐng)、交流促進、知行并舉的理念,選擇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所需要的經(jīng)典書目,邀請作者、學者、名師等專家導讀,建立混合式學習共同體,共同閱讀和集體研討。
為什么語文老師要進行專業(yè)閱讀?
雖然拋出了信息時代為什么要讀書的問題,但是李煜暉卻是一個從小讀著名著長大的語文老師,他說名著的閱讀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于信息時代還要不要讀書的問題,李煜暉說:“最近幾年,隨著時代進步,人們認識到很多問題是科技和經(jīng)濟解決不了的。比如人的異化,人際關(guān)系的異化,人的精神世界荒蕪以及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毀壞。我們要靠什么解決?要靠人文教育來解決。當老師以后我也特別希望把名著對我的影響傳遞下去。”
專業(yè)閱讀除了解決人類發(fā)展的問題,北京市順義區(qū)教研員、特級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劉德水認為,專業(yè)閱讀能幫助老師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現(xiàn)在課改提倡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學生一旦自主,就會提出很多問題,需要老師去幫助解決。”劉德水說。
劉德水以自己教學中遇到的一個問題為例。他教授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學生提出詩中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問劉德水:十余畝不小,七八間不少,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條件是不是很好?這個問題難倒了劉德水。陶淵明田原居只有條件差,他放棄舒適、富裕的生活才顯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閑,比官場還舒服,品格價值就低了。
這個時候,劉德水的“雜覽”就發(fā)揮了作用。他查到:魏晉時期,一畝相當于今天的0.69畝。袁行霈先生研究,陶淵明五個兒子,再加上妻子,七個人。古代一尺約等于今天23厘米,一間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間,不過八十多平米,小三居,還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條件并不是很好。為了講清這個問題,劉德水參閱了《陶淵明集校注》、《中國歷代詩歌選》、《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陶詩的深度》《中國歷代糧食畝產(chǎn)研究》等10多本書。“把這點給學生講清楚,學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教師進行專業(yè)閱讀的效率就是讓我們遇到問題,知道去哪兒找資料。” 劉德水說。
“我想一個老師的專業(yè),借用朱永新老師的話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專業(yè)閱讀史。如果說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大腦,那么對教師而言,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進行適宜的專業(yè)閱讀。”北京市中關(guān)村第三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虹霞說。
“語文是專業(yè)性很強的一項工作,語文教師的專業(yè)閱讀,肯定跟一般的閱讀有很大的不同。語文老師的專業(yè)閱讀是很復雜的事情,閱讀水平高不一定教學水平高,但是閱讀水平不高,教學水平是很難提高的。” 北京四中語文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顧德希說。
語文老師如何進行專業(yè)閱讀?
提起讀書,顧德希總是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亂讀生涯。中小學時,只要能看到的書,都會翻來看。顧德希在當?shù)匾恢凶x初中,一中圖書館,解放后新的小說他全都看完了。感覺“有限,不經(jīng)看,很快就看完了”。于是顧德希最大的興趣是周六周日偷偷去租外邊的武俠小說。讀大學的時候,在首師大圖書館里面,把世界名著的中譯本,也幾乎看完了。瓶頸期是在自己當了老師以后不知不覺到來的。“一篇文章,不看教參講不出來。不看教參說不出來的話,教學生干什么?老師不就比學生多一本教參么?沒勁!”顧德希說。這個瓶頸期,顧德希摸索了很長時間。有一次,顧德希把《水滸傳》的資料認真搬出來讀和寫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有點明白了:“語文老師的專業(yè)閱讀,不光看完、記得還得有發(fā)現(xiàn)。書讀百遍而義自見。讀一百遍,發(fā)力點在哪兒,不是沒用腦子干讀是不行的。”
“語文教學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不是說誰上來能干。”顧德希說,教師的專業(yè)閱讀,要了解專業(yè)用語,很多閱讀不好讀,就是專業(yè)用語不好讀。
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李衛(wèi)東看來,教師的專業(yè)閱讀要從“購書”開始。李衛(wèi)東買了無數(shù)的書,冬天的北京地壇書市,“凍得哈哈的”,手都凍紅了,哈著氣,一去就是一天。“你做學問線索、研究的線索、課題的線索,從哪里來?就是購書,購書是一種訓練,在篩選過程中培養(yǎng)一種眼光。”李衛(wèi)東說。
李衛(wèi)東買了很多書,有些還來不及看,李衛(wèi)東自嘲:“女老師不是也經(jīng)常去商店買衣服,那衣服也沒見你都穿嘛,那是培養(yǎng)你一種眼光。”引起臺下一片會心的笑聲。
在讀書方面,李衛(wèi)東的方法是“粗覽細讀總相宜,適合你的就是好的。”語文老師的讀書結(jié)構(gòu),李衛(wèi)東建議要合理化一些,語文課程教學論是基礎;教育學、心理學的書也肯定要讀,是專業(yè);語文學科,文學、語言學等,包括進而再延伸,本體知識這方面的書籍,中文專業(yè)的書,也要讀。讀書,一定隨著自己教書生涯貫穿整個教書的一生。人文社科、美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包括一些流行的讀書榜的書,也要涉獵,進而包括小說、散文、非虛構(gòu)性的作品也要去涉獵,進而涉及其它。“讀書要廣泛,只要知識面寬了,才能挖深。”李衛(wèi)東說。
李衛(wèi)東還建議老師們有寫書的意識。“寫作是最好的閱讀。閱讀、讀書的目的有好多,讀書不一定會寫。如果我們教學一天,就想到若干年后出一本書,那本書就應該是什么模樣,我們整個的教書、讀書過程就在為寫那本書做準備。給自己繪一張藍圖,用成果導引自己讀書。”
北京十一學校高中語文特級教師史建筑建議語文老師的專業(yè)閱讀要跨學科閱讀。“跨學科閱讀會帶來視域的拓展,比如說自然科學書籍,給我們很多的視野。跨學科閱讀還帶來一定高度的提升。給我們帶來一些思維模型,包括一些腦科學、心理學等,它帶著一種特別清晰的思考問題的層次和角度。跨學科閱讀還會帶來連接的因子。跨學科閱讀還帶來工作的路徑,比如管理學方面的書籍,有了這樣一些書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每一位老師管理學生是必修課,你帶著這幫孩子要通過我們目標的設定,要走到我們要設定的一個高度。讓老師清清楚楚地教,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跨學科閱讀還能帶來輻射的影響。老師要去影響學生,讓學生繼續(xù)前進。”史建筑說。
語文老師該怎么帶領(lǐng)學生讀書?
這已經(jīng)是李虹霞第五次為了看一場音樂劇,自費往返北京和上海之間。戲劇和語文教學有關(guān)系嗎?在中關(guān)村三小,李虹霞將戲劇融入教學,帶著一年級的小朋友研究語言的韻律、音樂的韻律,舞蹈的韻律,發(fā)現(xiàn)三者的關(guān)系。有人問李虹霞:你瘋了嗎?帶一年級學生去研究這個。“一個語文老師,如果你掌握了孩子成長的節(jié)律,你也找到了好的教育節(jié)奏。”李虹霞回答。
“一個語文老師自己讀書固然是很重要,但如何轉(zhuǎn)化到學生身上,帶著孩子去起步更重要。我相信量變一定會發(fā)生質(zhì)變,因為我們讓孩子們和好書遇見,孩子們在書中能經(jīng)歷那么多種人生,他們的生命的寬度和高度,也因為語文老師變長變厚,我想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不能帶著孩子走進整本書的閱讀,不能讓孩子回過頭來跟老師說,感謝老師,讓好書走進我的生命里,我想應該說是語文老師的失職。”李虹霞說。
和李虹霞一樣,顧德希也認為,語文老師在專業(yè)閱讀中特別需要做的一件事是,要考慮教學研究。“老師講得深入深出一定不是好課。現(xiàn)在語文教學最可怕是淺入深出,深入淺出才能正道。”顧德希說,語文教師在專業(yè)閱讀中要考慮教學文采,要考慮教學研究。教學的原則是深入淺出、溫故知新、舉一反三。通過專業(yè)閱讀,讓自己的教學,給學生啟發(fā),就是好的。這些都是教學研究。顧德希也建議語文老師在專業(yè)閱讀中,重視工具書。“很多老師熟悉的詞源很少,不行。工具書得多一點。”
“教書和讀書一定要結(jié)合起來”也是李衛(wèi)東很贊成的。“我們老師非得要原創(chuàng)嗎?我們基于所有學術(shù)成果,基于所有的研究成果,我們進行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讓學生接受,讓學生建構(gòu),這就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我們原創(chuàng)并不是說在學術(shù)上要有原創(chuàng),而是我們利用學術(shù)的原創(chuàng)作品來塑造學生,讓學生成長提高,這就是我們的原創(chuàng)。”李衛(wèi)東說。
“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活動的支點,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的接受。閱讀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不僅反映在語文學科、文綜文課,即便在理科學科,我們看到信息量也是不斷增加。”李煜暉說,學生這個年齡,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都是他閱讀的黃金時代。在這個黃金時代,學生精力最充沛,記憶力最強大,心底最純凈、感情最豐富,求知欲也是最旺盛,一個人的格局和視野取決于20歲之前讀了多少書,讀書效果是怎樣。這個時候,我們學校就應該通過閱讀的教育幫學生做好打底子的工作。這個底子,第一個是閱讀的底子,教會學生如何讀書。第二個底子,寫作的底子,教會學生如何在閱讀基礎上形成它的寫作動機,形成他對讀書內(nèi)容的思考,形成他自己的觀點和見識。
李煜暉給學生推薦書目有幾個原則:讀經(jīng)典、讀原著、讀源頭、讀高峰,在高峰之中尤其讀一讀中國的書,了解不同的時代的不同使命。
整本書閱讀是很多專家推薦的方式。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懷源認為,我們認為閱讀什么很重要,我們目前是課本、讀本和整本書,未來我們希望建一個整本書,學習語文功能是學習基本思維和基本表達。小學的課本更傾向于識字課本,有利于學生學習規(guī)范,課外閱讀是課本以外的閱讀而不是課堂以外的閱讀。課外書的定義應該是課本以外的書,是教科書以外的課而不是課堂以外、學校以外的書。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余黨緒說:整本書閱讀里邊比較重要的要素,就是我們的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課程設計和自己的教學安排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閱讀。他特別強調(diào)兩個詞:一個是影響,第二是引導。要進入學術(shù)、文化還有教育本質(zhì)的層面。
“整本書閱讀首先要讀懂它,它原本是什么?第二是要以對話的姿態(tài),知道這本書表達什么。第三個是如何用。”余黨緒說,整本書閱讀中,一本書的教學價值、主要文本價值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切合點,非常重要。“整本書閱讀對我們教師的價值觀包括課堂教學的經(jīng)驗、自己知識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都是一個挑戰(zhàn)。真正的閱讀和讀寫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方向和問題,人只要有了問題,他的情感和思維就會被激活,讀寫是思維訓練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吳欣歆說:“我想未來新時代閱讀教育會有一個新常態(tài):學生到線上完成能力測評,拿到自己閱讀能力測評的水平分級,根據(jù)他的水平分級在線上選擇,跟他能級匹配的書目來閱讀。在日常閱讀當中,他有比較好的閱讀行為,能夠每天堅持閱讀10到15分鐘,穩(wěn)定持久,每年可以讀30本以上的書,每本書讀完選擇線上學習提交作業(yè),線上學習有大量志愿者、名師和老師做指導者,借助指導者的反饋,學生完成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之后跟大家一塊交流研討,積累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同時也積累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一個輪次完成進入下一個輪次。希望這樣的一個新時代閱讀教育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新常態(tài)能夠盡快的走進每一所學校,盡快成為每位學生日常學習狀態(tài),讓他真正促進我們教育優(yōu)質(zhì)、均衡發(fā)展。用任務驅(qū)動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閱讀過程,在閱讀過程當中真正有所收獲。”
“閱讀既是個體的事、家庭的事,也是國家的事,是一等一的好事。今年,是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第四個年頭。當閱讀從少數(shù)人的權(quán)益和責任,變成了一種全民的行動,從社會層面的行動,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閱讀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價值和重要意義將會越來越凸顯。這是教育的進步,是文化的進步,是國家的進步,也會是每個個體的進步。”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豪杰說。
對于閱讀,李懷源說自己有三句話和大家分享:閱讀是讓世界更美麗的事情。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上了路就一直走,總會遇見隆重的慶典。(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 張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