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訊 “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高級研討會”于2017年5月16日至17日在廈門舉行,汕頭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姜虹出席并發言。談到“一帶一路”建設,姜虹表示以項目平臺的方式來對接,來形成汕頭大學新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式。
以下為發言實錄:
姜虹: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非常榮幸今天有這個機會在這個論壇上講一點我們的想法。因為時間原因,我這邊準備了一個課件播放一下,主要介紹和闡述一下我的觀點。“一帶一路”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其將引領著中國和世界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其合作領域從經濟到人文,包括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聯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既開展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貿易投資等重點領域的務實合作,也重視推進沿線國家之間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那么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態勢展開之后,作為大學能夠在“一帶一路”的世紀工程當中能夠做一些什么,這個問題是我們在學校,在大學工作每一位同志我們都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從大學本身的功能來講,在“一帶一路”的世紀工程建設過程當中,可能教育、人文的交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圍繞今天這個主題,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這樣一個主題展開,我想作為大學來講,作為狀態知識以及提供科技創新服務這樣一個平臺,我們主要做好三項工作。
廣告
第一在對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它的機制建設,那么機制建設的前提首先是思想認識的統一。如何在這樣一種大的發展態勢下順勢而上,順勢而為,發揮每一個學校的人才優勢和辦學特點,并且借著這個東風使學校上更高的階段,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如果機制建設上,現代大學和以往產學研建設,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需求方面做法有所不同的是,可能在“一帶一路”世紀工程當中更多以項目帶動學科發展和帶動人才培養,這一點目前在我們自己的實際工作當中就有了強烈的感受。
以廣東省而言,廣東省的制鹽一直比較原始落后,鹽業放開之后,這個人們生活必需品品質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廣東省的制鹽找到了日本和以色列,以色列是海水制鹽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一個地方,那么廣東省鹽業集團和以色列,我們通過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這是一個我們在辦學模式上的一個創新,汕頭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共同舉辦了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這個學院以國際化,特別以工科教育為出發點,今年開始招生。環境工程、海水制鹽以及生命科學技術是未來這個學校發展很重要的學科方向。這樣海水制鹽技術進入到以色列技術,進入到廣東。這個方面一個項目的形成,很多科學家進入這個項目平臺里面,使得我們學科得到檢驗和提升。
我想“一帶一路”涉及到交通,涉及到基本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方面對大學來講很重要要找準切入點,以項目平臺的方式來對接,來形成我們新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式。這個可能是我們下一步要作很多方面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另外就是人才,“一帶一路”建設當中面臨了很多的吻了,那么這些問題的解決毋庸置疑都要有高水平的人才。那么在“一帶一路”建設世紀工程當中的人才是需要有什么樣的特質,這個我們簡單做了一下分析和總結。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想應該是立足中國情懷,放眼國際視野,勇擔社會責任的國際化人才。這樣一個人才特質為“一帶一路”世紀工程的實現應該來講會提供一個基本的保障。
以汕頭大學我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因為汕頭大學是李嘉誠基金會長期資助的公立大學,以李嘉誠先生說的一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人在追求自身價值之后,他要把自身融入到一個使命當中去,而且他希望我們的學子是能夠在全球的各個領域參與世界競爭,但是又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所以這樣的一種中華情懷實際上我們在人才培養當中需要特別注意。我想這個在高等教育,在大學上應該在這個方面有所作為。此外,就是平臺。簡單來講在今后的“一帶一路”整個工程當中如果說以項目來帶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我們主要考慮的模式可能會包括平臺+平臺和學校+企業這樣一種新的合作模式。
那么這樣如果說把這個合作模式我們把它推演開來,將會形成大量的學校、研究機構和項目之間以及政府之間新的合作項目。我想在這個領域作為高校來說是大有可為和大有前景的。如果說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以產業技術進步和企業全球化布局為主軸,形成產教共同體,通過企業全球化布局帶動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形成先進技術轉移的通道和技術創新基地。
從我們自己學校來講,我前面剛才已經講過,汕頭大學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的一些技術現在在國內和國際有領先水平,比如我們抗風研究、風電實驗,包括對風電機組控制系統的產學研合作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亞洲海洋生物學這個學科的發展等等,這里面需要特別提到一個項目關于練江污水處理問題,對于練江水處理情況現在有個課題組展開研究。希望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過程當中,通過練江污染這樣一個世界性難題的問題,能夠為后續再工程推進過程當中這個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服務。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