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就其內容所指向的對象而言,可以分為至少三種類型:精神信仰的經典、學術思想的經典和審美藝術的經典。三者之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同時具備這三種類型特質的文獻,必然是少之又少。當然,在近代學科分化以來,不僅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都有了各自大領域意義上的經典,每一學科都有了自己的經典。也正因為這個緣故,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通讀每個領域的經典作品。
今天我在這里要談的“經典”,是有嚴格限定的,既不是精神信仰方面的經典,也不是審美藝術方面的經典,而只是學術思想方面的經典,或者簡單而言就是學術經典。
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學術經典一般來講有這么幾個特征:一、經典是一種建構世界的、原初的且常常是成功的嘗試,是人類思想認識的總結、凝練和概括,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經典是文明的根砥。人類社會的文明是靠經典來建構的,沒有經典就沒有文明。二、經典建構了我們的情感世界,塑造了我們對一種理想生活的心理傾向。在這個方面,馬克斯·韋伯的《學術與政治》便是如此。學術經典在建構我們的道德和審美能力方面,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三、學術經典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具有十分有趣的開放特性,可以作多維度的解讀。一部經典之作,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東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讀也會讀出不同的東西。可以說,經典在展示某種確定性的同時,也在表現著不確定性、開放性和多樣性。四、經典常常是歷史選擇的。一部作品是否能夠成為經典,需要事件和時間的檢驗。在這個意義上,經典與歷史也是互動的。
如果把以上這些特征作為大略的標準來衡量,那么,經典之作的數量不會很多。
接下來,我也想以自己的體會為依據來談談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讀經典。
環顧時下的學術界,特別是社會科學界,以前那種高度重視經典閱讀與理解方式,似乎已經不受歡迎,逐漸被邊緣化。在社會科學相關專業中,本科生和碩士生自不必說,就連博士生也不怎么重視讀經典,更常見的做法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即密切關注和閱讀本專業的前沿文獻,然后選擇和鎖定一兩種方法應用到一個具體問題上,很快寫出這個主題的論文。這種做法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見效快,適合于急功近利應付學術評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思考經典閱讀的價值和意義,也未下功夫去探索經典閱讀的有效模式。長此以往,學術生態受到的損害將是極為嚴重的。快餐化的閱讀其實最終還是傷害學者的學術生命。這好比是一個人為了節約時間和錢財,每頓飯只吃方便面,最后造成營養失衡,健康受損。
閱讀經典的理由,簡單來說就幾點。
首先,我們的學術傳統是由經典開創和塑造的,任何學術進步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創新。一個學者不讀經典,就無從理解這個學術傳統,也不能正確地定位自己所研究問題的基本特性和歷史坐標。學術界不讀經典的后果有二:一是學問的“野”,有不少所謂的學者,甚至是著名的學者,雖然著作等身,但其論著常常是自說自話。這樣的學者,常常隨意杜撰概念或者偷換概念,完全按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宏大敘事,從問題意識到論證方式,都沒有來由。二是學問的“窄”,對研究的問題,缺乏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就事論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兩種傾向其實對學術進步都是十分不利的。在這個意義上,沒有對經典的理解,就沒有所謂的學術。
我們選擇做學者,尤其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做學問,說實在就是六個字:“讀經典,做調研。”一定要深讀經典,而且要深入地調研。我們的學科是怎么構成的,不就是一部又一部的經典構成的嗎?在經濟學領域工作的學者,如果不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不讀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不讀凱恩斯的《通論》,就根本不知道經濟學的本性,也不會知道經濟學演化的路徑和今后可能的方向。經濟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而是人類經濟生活該如何正確地加以理解的問題。你若完全不知道前人在這個問題上積累起來的智慧,數學好也無濟于事。即使是要反叛傳統,你也得先了解傳統,你要革經典的命,首先也得讀過經典,讀懂經典。
其次,一個學者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氣質常常取決于他閱讀經典的數量和質量。經典之作,多半都是關于基本問題的理解,都能引起我們深刻思考。一個學者如果能夠經常進行沉思,他的學術氣質和思想深度一定會達到一個境界,學術品位也會提升到一個高度,會支撐他從事高水平的學術鑒賞和批評。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來說,一個好的學者,其水平不僅體現在他的那些研究性作品中,從他的評論中也能較好地體現出來。一個熟悉經典并受過良好學術訓練的學者,一般也不會允許自己在學術上粗制濫造。他的作品未必以數量勝出,但其品質一定會有所保證。
第三,閱讀經典會有效地延長學者的學術壽命。如果學術是一棵樹,那么經典就是它的根,根深才會葉茂。根扎深了,就會長成參天大樹。學者的本體功夫還是對經典的掌握,惟其如此,學術之樹才會常青。另一個比喻是,做學問很像造房子,而讀經典其實是在打地基。如果你今天不重視讀經典,就像你將來的學術生命沒有打好地基,房子是蓋不高的,而且風一刮就倒。我們的博士教育現在有重大缺陷,太大了,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應該讀的經典沒有讀,應該認真讀的沒有認真讀,博士生急于完成學業尋找工作。等待將來學術競爭正規化以后,再補課的話就會事倍功半,而且臨時抱佛腳也來不及。根不扎深、地基不打好,一個學者的學術生命就不持久,他的學術影響力也不會持久。這一點是有很多慘痛教訓值得吸取的。年輕一代的學者,一定不要過于遷就物質生活的需要,一定不要向變動不居的學術體制低頭,要認準學術事業的核心和關鍵。
這三點,也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很早開始就注意閱讀經典,而且老老實實地讀過不少經典。年輕時候沒有走彎路,今天感到很慶幸。當我因為繁忙的公共事務而不再有以前那樣美好的閱讀時光,我還是得益于積累。實際上,現在我在學術上的作為,主要還是靠吃老本,靠年輕時代的刻苦閱讀。
總之,為了學術的品質、為了學者的品位、為了學術的壽命,我們需要閱讀經典。
當然,在一個流行快餐學術的時代,閱讀經典,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呼聲。學術界的年輕人都面臨著一種來自現實的強大壓力。這種壓力常常被有些人拿來為自己的學術機會主義行為作辯解,而在我看來,閱讀經典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種壓力的。為什么呢?因為關于“壓力”的看法,同樣也是被某種“觀念”建構起來的。如果我們有調整此種產生壓力的觀念的可能性,那么,“壓力”其實也是可以被主觀意志調控的。
所以,重要的是心態,是價值觀的端正。古人說,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齊治平,誠哉斯言!學術史也是大浪淘沙的歷史,一個優秀的學者往往不僅僅是由于其卓越的天賦,也是由于他嚴肅的人生選擇。他視追求真理的快樂勝過物質生活的快樂,他視學術榮譽的價值重于自己的肉體生命。“朝聞道,夕死可也。”對于真正的學者而言,其學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自己的生命體驗融為一體,無法分開。
(作者為浙江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