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英烈祭掃活動

祭掃途中,市民簽名寄語

2016年祭掃活動

2007年祭掃活動

黎哲夫老同志來校園為同學們講述革命故事,并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當年的老照片

江岸地區第24屆中華英烈憑吊儀式
每年的清明時節,都會有一群稚氣的學生,迎著清風,披著朝陽,帶著對英烈的敬仰之情,手捧花環,擎著 “革命傳統教育實踐行”的旗幟出發。他們唱著紅歌,呼喊著響亮的口號,步行7公里,歷經一個多小時,到達龜山上的向警予烈士墓。墓前綠柏青松,同學們用歌聲、朗誦聲,用志愿者的倡議,用警予學子銘刻于心的誓言,表達對先烈的敬仰與緬懷。
轉眼間,這特別的一課——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已在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延續了30多年,先后歷經了4任校長,近4萬人次在這一祭掃活動中得到熏陶。30多年的時代變遷,30多年的奮斗與發展,見證了警予中學傳承與發揚革命傳統的每一個堅實有力的腳步。
校園名片
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創建于1958年,原名黃石路中學。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犧牲在此地的向警予、夏明翰等200多位革命先烈,1993年9月,經武漢市教育局批準更名為武漢市警予中學。學校是武漢市首批35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之一。2003年,學校被評為武漢市綜合辦學水平示范學校,2007年成為武漢市首批初中標準化建設合格學校,2015年通過武漢市素質教育特色校驗收,2012年與百年老校武漢市第二十一中學資源重組,更名為“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
1腳步以先烈名命名 開啟新的征程
腳步
1
以先烈名命名 開啟新的征程
1928年,如今警予中學所處的地方還叫“余記里空坪”。1928年3月20日,立志于中國革命的向警予,因叛徒出賣在漢口法租界被捕,面對嚴刑拷打與投靠利誘,向警予堅貞不屈。當年的5月1日,向警予在“余記里空坪”被反動派殘酷殺害,時年僅33歲。也是這一年,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豪邁詩句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夏明翰,也在此地英勇就義,年僅28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激發了學校德育工作的不斷變革。警予中學的前身——黃石路中學利用身邊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活動,其中就包括了清明祭掃活動。
“叔叔,您好!我是警予中學的學生,今天我們要步行去龜山,祭掃向警予烈士墓,請您在這里簽名,或寫上一句想對烈士說的話,我們將會帶去您對革命烈士的哀思和敬仰!” 清明前夕的一天,警予中學的學生小分隊正在沿途找市民簽名。在浩浩蕩蕩的500余名師生行進隊伍中,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顯得格外醒目。
7公里的路程,同學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一個半小時,共收集了近100份簽名和留言。他們中,有老戰士、人民警察,有公務員、也有農民工等,“永遠懷念您,您的革命精神鼓舞著我們前進!”退休工人歐陽老人寫道。“弘揚警予精神,共創和諧武漢”,警察陳先生的留言充滿時代特色。
不少同學由衷地說,這可能是自己走的最長的一段路,“這種體驗,比在書本上閱讀烈士精神更生動、更難忘。”
1987年前后,學校開始組織專班收集和考證學校舊址的革命遺跡。于1993年9月25日更名為警予中學,自此,一所以著名革命先烈、黨的第一個女中央委員向警予名字命名的、光榮的學校開啟了全新的征程。
腳步
2
建成烈士紀念館 緬懷志士報效祖國
每年秋季,當新生從四面八方進入學校時,學生們都會對學校的歷史產生興趣:“誰是向警予?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命名為警予中學?”對于每一名警予新生來說,革命傳統教育是入校的第一節“必修課”。在高年級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解中,那些人物、那些故事在新同學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警予中學,進入了自身發展的快車道,通過前期對學校舊址的考證與資料的收集,在國家、省、市、區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進行了整體規劃。國家教育部關工委致多次電詢問學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建設情況,1994年,警予中學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漢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1998年,警予中學新教學大樓及向警予銅像建成,國家教育部關工委特向學校發來賀電。2000年5月1日,是向警予的犧牲紀念日,學校舉行隆重的烈士紀念館開館儀式。國家教育部關工委專程發來賀電,向警予烈士的女兒蔡妮、蔡轉,夏明翰烈士的女兒夏蕓及親屬也蒞臨現場,參加紀念館揭牌儀式。
紀念館前有座浮雕墻,墻上記錄了兩位烈士向人民群眾宣傳女權及領導人民抗爭的故事,并刻有夏明翰著名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面浮雕墻,成為學校各種憑吊活動及入黨、入團宣誓的重要場所。
紀念墻的背面是賀捷老先生為烈士們所寫的贊歌。他寫這篇禮贊時已年過七旬,仍然不辭辛勞,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看完了學校的資料,一氣呵成寫出了這篇浩氣雄渾的詩篇。在詩的最后,賀捷先生向每一個警予人提出希望:如警予烈士一樣立下宏愿,在世界上放一個特別的光明。
腳步
3
網上祭掃別開生面 革命教育走進課程
“每當白云飄過我就會想起您,正是您們的英勇奮斗今天的天空才會這么藍,我們才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警予奶奶,謝謝您!” 七(2)班靳艷同學字字動情。
七(9)班彭雅斕同學說著“悄悄話”:“從小我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可有時又臨場退縮。您連死亡都不畏懼,我一定會克服困難,永不放棄我的夢想!”
“作為祖國新一代的青年,在這里向你們奉上最崇高的敬意!又是清明花開時,敬愿九泉得安息,學君奉獻為國是!”八年級(1)班的陳禹馳慷慨激昂……
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來自同學們網上祭掃時的真情流露。進入21世紀,警予中學的紅色傳統教育沒有褪色,祭掃的形式在不斷創新:從敬獻白花寄托哀思,到在警予墓前朗誦自己書寫的詩歌,表演自編自演的警予故事情景劇;從單一祭掃到祭掃小分隊走上街頭,宣講警予事跡;從學校師生的紀念,到邀請警予后人、革命老前輩黎哲夫老人現場為孩子們講紅色故事;從以學生為主體到有家長、長江守橋武警戰士和社會媒體廣泛參與的群體祭掃活動;從共性的主題教育到充滿個性的網上祭掃,無一不將警予精神與新時代精神相結合。
圍繞傳統教育這一主題,活動菜單豐富多樣:各班級利用班會課時間,組織主題班會比賽,同學們妙語連珠,再現英烈事跡;每年四月“烈士風范”主題、五月“責任”主題、十月“愛國”主題黑板報評比,小主編們各具巧思,布局謀篇,優秀作品層出不窮。
以向警予烈士革命故事為素材,學校師生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向警予,我心中的英姿偉像》一文,字里行間表達出師生對烈士的敬仰和緬懷:“我問校園是排排小樹:為什么你們郁郁蔥蔥,蓬勃興旺?我問教室里盞盞明燈:為什么你們五彩繽紛,閃閃發光?他們回答說:因為我們生活在灑滿烈士鮮血的地方。向警予同志就犧牲在我們校園的這片土地上。”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要不忘過去,珍惜今天,讓警予精神薪火相傳。”在一次次鮮活的實踐中,學生們讀懂了警予精神的內涵,并以自己是警予的傳人而自豪。
腳步
4
聚力“紅色引擎” 共筑幸福美麗江岸
一陣電閃雷鳴,暴雨沖刷著“余記里空坪”,似乎在哀悼著英勇逝去的向警予,隨著畫外音的解說,鏡頭轉向菁菁校園,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在這片灑下烈士鮮血的土地上,繼往開來,茁壯成長……這,是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鑄英魂》中的一組畫面。
2010年5月,央視欄目組為記錄向警予同志光榮而壯烈的一生,慕名來到武漢的警予中學,通過鏡頭記錄這所學校的紅色文化的傳承故事。
近一周的拍攝里,攝影組追隨師生們的腳步,踏訪龜山,走遍校園,真實記錄時隔80多個春秋,向警予帶給這些后來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前進動力。
鏡頭跟隨著學生,走入了烈士紀念館,學生生動地解說,再現了向警予、夏明翰兩位烈士光榮而壯烈的一生;表情肅穆的學生將一朵朵親手制作的小白花,輕輕地放在烈士浮雕墻前;學生們用激昂的朗誦,精彩演繹了寫給烈士的詩句,將節目推向高潮……
拍攝中,師生們幾乎全部都是一次通過,“這就是師生們真實體驗的還原,他們的本色出演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幾天的拍攝,給央視拍攝組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警予中學又迎來發展新飛躍——與百年老校武漢市第二十一中學資源重組,更名為“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
在江岸區教育局“責信”德育的統領下,學校充分發揮“國家責任”教育優勢,以紅色傳統教育為主線,秉承原有“規范、嚴謹、務實、堅守”優秀德育傳統,確保學校德育教育的良好根基,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步入新的快速發展新時期,本著“結合實際,著眼未來,講求實效”的原則,學校德育工作思考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向新時期中國夢的過渡與延伸,確立了“幸福教育”總體規劃下的“幸福德育”教育特色。
“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2014年,學校接受武漢市素質特色校驗收時表演的手語操《國家》得到專家一致贊賞,稱這是他們看到的最有特色的大課間活動。在歌聲與手語操中,同學們更能理解“國家”二字的含義。此外,同學們還自篇、自導、自演了《警予之歌》,這么多年來,學生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向警予的故事演了一遍又一遍,先烈的精神也傳了一代又一代。
警予中學校長孫新民說:“警予精神是學校文化之魂、發展之基,他已融入每個警予人的血液之中!我們將始終:懷揣教育初心,弘揚警予精神,聚力紅色引擎,助力師生發展,幸福地創造幸福!”。30多年來,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細胞”,努力打造學校“紅色引擎工程”,把每年的徒步祭掃活動組織成“紅色宣傳隊”、“紅色播種機”。這生生不息的祭掃隊伍,帶去的是對烈士的敬仰,留下的是一路紅色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