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漢創業,“校友”們在想什么)
湖北日報訊 昨日,上海北虹橋科創中心。
30余位“華科系”在滬企業家,見到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來自“第二故鄉”武漢,有東湖高新區政府負責人、園區代表,也有光谷的高科技企業。
這是自月初武漢啟動“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以來,光谷奔赴異地拜會校友的第一站。
華中科技大學上海校友會,注冊校友超過1萬人。“回來吧,家鄉不光有熱干面,還有大學時代最美的年華。”一句鄉愁之約,戳中現場多名企業家的故鄉情結。
二次創業機會在哪
華科上海校友會副會長、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馮煜,正在做一個醫養結合項目,尋求醫療與機器人的深度結合。“不知在生物健康與機器人的技術結合上,武漢是否有合作機會?”他試探著問。
中銳集團總裁李斌,2001年從華科大土木工程系研究生畢業。畢業后,一直在上海工作、創業。
他說,下一個十年,武漢將成為投資熱土,從華科大走出的校友應該回饋母校,回饋故鄉,投身二次創業。“我去年參加了兩次光谷土地拍賣,結果都沒拍到,可見光谷有多搶手!”他笑稱,該集團已分別在漢口王家墩中央商務區和江夏騰訊總部旁邊拿了地,準備從事教育、地產和雙創園區的投資建設。“我在全國辦了8所學校,現在想回光谷辦學,還有機會嗎?”他的眼中,寫滿期待。
自貿區風口值得期待
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管理辦公室綜合黨委書記劉勵力,將現場每一位校友企業家的話,聽進了心里。
他說,騰訊、阿里、百度、小米等公司,都已在光谷建設眾創空間,雷軍、張小龍、汪潮涌、陳東升……他們既是商界大佬,也是武漢最杰出的校友和招商大使。
為打造“人才特區”,光谷在“3551人才計劃”上,已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為打造“資本特區”,光谷推動設立了13家區域要素市場、23家科技支行、1000多家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機構,為創新創業“輸血”。
武漢軟件新城總經理梁勇介紹,截至目前,軟件新城已聚集IBM、飛利浦、法國陽獅等百余家企業,吸納就業萬余人,完全可以承接校友回漢創業。
以光谷為核心的湖北自貿區,將于近期揭牌。他建議,校友企業家應抓住自貿區建設風口,在自貿區注冊公司創新創業,分享家鄉對外開放帶來的政策、資本和體制機制紅利。
引才回漢應重“雪中送炭”
在懇談中,多位校友企業家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回漢創業的顧慮。
一名企業家直言,希望家鄉的政務服務,能夠進一步提升改善。
另一名企業家表示,他從事證券行業多年,經歷過全國不少城市的招商引資。在有的地方,政府為完成任務指標,不顧企業當下發展,硬要企業上市;有的高新技術園區,企業融資困難找政府借錢,政府不管,過幾年企業做大了,政府卻要投資參股,但企業早已不需要這個錢了。他說,政府應該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還有的企業家提出,創業園區的建設,既要專一也要專業,垂直細分,不要變成大雜燴,什么項目都往里裝。在服務配套上,要盡可能改善人才的創業、生活環境,“就怕買個藥、吃個飯,還要開半小時車才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