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商界名人提出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觀點:“90后喜歡開網店是國家隱患”。這個觀點是說現在的90后不愿意去實體經濟里工作,都想在互聯網創業,不受約束也不用考勤,如果大家都這么想的話對國家經濟發展是有隱患的,互聯網模式不但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沖擊。
社會確實變化得太快,以前畢業生首選的就業方向多是考公務員和進大企業,現在90后的潮流卻是創業,就算窮到剩下一部手機都可以做“老板”。這應該感謝互聯網時代給就業帶來多樣性,比如以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路是很窄的,進不了電臺電視臺這類單位就要考慮轉行,現在的自媒體平臺給了藝校學生很好的舞臺,出了像“papi醬”這樣的網絡紅人。另外,網上講課、玩游戲或自主創立一個電商品牌都可以賺錢,這些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如果說開個賬號就能在家偷懶賺錢,即不受約束也不用考勤,這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互聯網紅利可能存在,卻會像煙花一樣短暫。每個人都能做就意味著門檻低,最初的階段可能是所有進去的人都賺錢,后來擠進去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就都不賺錢了,拼到最后能活下來的還是要靠勤奮和資源。
互聯網沖擊實體經濟并不是沒道理,實體經濟不振主要是產能過剩,但電商的沖擊也占了很大的比例,現在電商的價格戰打得越來越厲害,形成了不追求利潤的電商擠壓實體企業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轉型肯定有陣痛,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變化而變化的,對于商業的變革不用太過憂慮。難道當年紡織機和蒸汽機的出現沒給整個社會帶來沖擊?
其實,每一次社會的變化背后往往都面臨著主流思想的質疑,邁出第一步的冒險家往往會被社會質疑。90后喜歡開網店創業,就像改革初期60后離開單位“下海”經商一樣,中國經濟的每一波改革浪潮都帶著創業者的激情與悲情,有少數人成功也有大多數人的失敗。如果沒有前行者的探索和試錯,社會就不會進步。所以,還是應該鼓勵年輕人多做些新的事情。阻礙創新,才是社會更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