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線上線下合作、融合傳統出版業、打造公共閱讀平臺的方式———
實體書店:抱團發展才靠譜
“實體書店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不是坐等就能夠等來的,它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模式和出路。”近日,在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的2016全國千家實體書店發展大會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表示。時代已經變化,實體書店自身不得不“開眼看世界”,在商業模式和經營方式上積極創新。或許,“抱團”發展的方式能夠帶來些許啟發。
共營線上線下
亞馬遜開實體書店了!2015年11月3日,美國時間上午9:30,亞馬遜第一家實體書店在美國西雅圖正式對外營業。眾多顧客幾乎踏破門檻,以至于書店員工不得不限制客流量,在門外組織顧客排隊等待。
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亞馬遜開設首家實體書店”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不少愛書人通過網絡,第一時間領略到了這家書店的特色。放眼看去,店里銷售的書籍多是讀者評價較高、評分在4.5分以上的暢銷書,簡短的評價就標注在每本書下面的小卡片上。這種方式介紹了書籍特色,幫助讀者作了篩選,而且把網上書店的互動方式和共享特性遷移到線下。
此外,書店中所有圖書都沒有標示價格,但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標簽了解更多信息,并可享用線上線下同一的價格。如果你喜歡的書特別多,自己又不想拎回家,可以掃碼后安排快遞送達。
在某著名的網站上,實體書店體驗者安德魯·哈馬達這樣說道:“就觀感而言,亞馬遜的首家實體書店的確試圖突破傳統書店的刻板印象。店內寬敞明亮,不同于千篇一律的書脊朝向讀者的形式。店內的商品書全是正面朝上,占空間,卻能讓人清爽,可以直接拿起心儀的那本書閱讀,免去翻找之累。”
由于有海量銷售數據支撐,亞馬遜對讀者興趣的了解更加精準、商品配置更加合理。據悉,該書店架上的圖書每周會進行三次更新,保證讀者每次進店時都能看到新書,這是傳統書店所不具備的優勢。
無獨有偶,國內知名的圖書電商當當網也于2015年年末宣布,要在未來3年內開1000家實體書店。當當網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并非借鑒亞馬遜,當當網的實體書店模式會更豐富,既有MALL店和超市書店,也有直營店和加盟連鎖店。此外,MALL店的業態也不只是圖書,還會有文創產品、餐飲、場地出租等多模塊的組合。
電商巨頭紛紛涉足實體書店領域,是否意味著實體書店春天的來臨?事實上,亞馬遜開設實體書店,仍然將線下實體商店作為線上平臺的延伸,通過提供消費體驗、品牌展示,服務于線上銷售。也許,亞馬遜并不指望實體書店賺錢,它只負責充當“招牌”的角色,這與傳統書店的生意有著本質不同。
整合上游下游
“出版企業與實體書店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沒有出版的產品,實體書店就無法生存;而實體書店的退化也必將影響出版企業的發展。昊福文化探索的‘千家書店發展計劃’正是代表了一條出版企業引領和服務于實體書店轉型的路子。”昊福文化董事長福生對記者說。
實體書店與上游聯袂發展并非孤例,此前鳳凰出版和中信出版等集團都已作過不同的探索。目前,中信出版已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機場連鎖書店——中信書店。數據顯示,中信書店先后取得北京、杭州、深圳等19個城市機場書刊音像制品特許經營權,擁有74家機場直營書店,覆蓋中國近1/3航空旅客流量,并在北京、深圳、大連等地拓展了10家城市店。
然而,圖書銷售只占中信書店收入來源的一半,另一半來自餐飲等副業和廣告收入。中信書店目前的銷售額已經數以億計,卻依然處于虧損階段,只不過虧損比例逐年降低。
“光靠賣書是不可能盈利的。”中信出版總裁王斌認為這已成定論。中信書店希望構建出針對未來都市人群尤其是年輕人提供文化服務的空間。這背后的邏輯,是城市里公共空間越來越少,而都市人群掌握著更多資訊、文化和思想,從而導致人們交流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旺盛。
與中信集團自己開辦書店不同,昊福文化推出的“千家書店發展計劃”選擇與現有的實體書店合作。據悉,該計劃初期選取了數百家中小型教育書店,將從平臺、硬件、軟件、模式等四個方面推進。其中,升級改造是一大重點。在體驗經濟的大趨勢下,書店尤為需要并且特別適于注重消費者體驗。因此,昊福文化計劃以設計、補貼、合作等形式與書店共同裝修改造硬件環境,架設多功能互動屏幕,根據書店具體情況形成多元經營業態。同時,昊福文化已開始研發專用書店管理APP,實現書店進銷存管理,并加入評論、反饋等用戶互動功能。
面對電商沖擊等方面的挑戰,在書店經營的商業模式上,昊福文化將創造性地開創“線上線下共贏”的O2O模式。也就是說,顧客在線上下單后,系統根據區域劃分將訂單落地到顧客臨近的實體書店,由書店完成貨品配送。訂單產生的利潤由線上平臺和書店共享。
眾籌出版和數字訂制出版是“千家書店發展計劃”兩大重要的創新出版形式。具體而言,數字訂制出版基于昊福文化的數字教育平臺,用戶可以在該平臺選擇符合自己個性需求的內容,通過設定程序,由當地書店印制、當地物流配送等方式享受到真正的個性化數字內容訂制服務。
出版和實體書店如何抱團?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認為:“出版者和書店要順應專業化趨勢,書業要形成良好的產業秩序,一定要建立公平的商業秩序,才能保證對實體書店的發展形成良性推動力”。
探索公共閱讀
冬日的夜晚,走進北京的金中都公園,只見幾棟古樸的建筑燈火通明,其中一座建筑的正門前高掛著“第二書房”的牌匾。牌匾下方,不斷有大人孩子捧著書本進進出出。氤氳的書香中,閱讀的喜悅之情讓人備覺溫暖。
此時,“第二書房”的創始人李巖正在館中細細地翻找、歸位或修補著圖書。他對書本的愛惜和對閱讀的熱情不言而喻。“‘第二書房’之所以能夠成功運行,離不開政府支持。以金中都為例,這里的地方是免費的,文委會還提供了部分經費支持,圖書類別的選取和運營是由我的團隊負責。”李巖說。
在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口的萬松老人塔,一個名叫“磚讀空間”的閱讀場所正續寫著這里久遠的歷史。這個由民營書店正陽書局運營的閱讀空間,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免費借閱。圖書館里有10個大書架,擺滿了各類書籍。環繞萬松老人塔的小院共350平方米,5個房間精心布置,除了圖書館,還有銷售區、博物館、檔案館等區域。據悉,目前萬松老人塔的保護仍由西城區文委負責,庭院內的日常維護和使用交給正陽書局。
作為北京核心城區,西城區要想在每個社區建設大面積的文化站、圖書館等閱讀空間已經不是那么容易。經過論證,西城區決定借助民營機構力量,盡可能豐富公共文化資源,為公眾提供安靜的閱讀空間。記者了解到,西城區十分看好“公私合作”的模式,今年將有更多的公共閱讀空間和讀者見面。
免費的公共閱讀模式能走多遠?政府提供免費的場地,民營機構負責運營,周邊市民享受高質量的免費服務,看起來很美好的計劃存在著一個大問題,即可持續性。不論是圖書的購買和選取,還是團隊的聘請、運營和維護的開展,都需要不小的資金投入,如果僅靠民營機構的“一腔熱血”,恐怕遠遠不夠。公共閱讀空間的合作與運營模式,也許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所謂實體書店“抱團”取暖,并非是簡單的合作。無論是線上線下的延伸、與出版業的深度融合,還是與政府的公益合作,都打破了傳統書店的運營模式和思維。事實上,在這些創新方式之中,實體書店總是處于弱勢或者被動的角色。閱讀的春天已悄然來臨,但實體書店這門生意仍在尋找出路,希望這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能給從業者們帶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