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1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道,昔日被求職學子熱衷的“金牌崗位”比重正不斷下降。昨日,2016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首場招聘會在滬舉行,吸引了大批學子前來。不過,很多求職者敏感地發現,國企、科研院所、金融行業、建筑領域等以往一些熱門招聘攤位出現不同程度縮水,提供的崗位數也開始下降,這使得競爭變得格外激烈。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如今外地生源大學生留滬比例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國企等單位參與度下降
據了解,參加此次招聘會的用人單位共478家,提供崗位萬個,其中國有大型企業、事業單位102家,民營企業301家,外企75家。吸引了1.24萬名應屆大學生入場,收到簡歷超過2萬份。
不過,這一系列數字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了下降。當年參加的用人單位超過500家,1.6萬名高校學子前去趕場,由于人數眾多加上安保限流,外場排隊“人鏈”一度長達3公里,創下該招聘會史上之最。
不僅如此,值得指出的是,在今年參加招聘會的企業中,國企的數量也出現了萎縮,而民企數量則有所上升。雖然依然有國核工程、上海航天衛星應用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上海隧道工程等老牌國企助陣,但不少學子發現,這些單位提供的崗位數量也并不多,不少職位要求很高,人數只要1—2名,這讓不少人感到非常失望。
對此,市人社局和教委相關負責人均表示,由于經濟形勢不景氣加上產業結構調整,不少國企、金融等單位今年明顯縮減了招聘規模,倒是一些民企由于處在初創期,反而會求才若渴。
應屆生寧走“獨木橋”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盡管如此,各國企集團、科研院所、銀行依然是求職者扎堆投遞簡歷的地方,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民企單位,受關注程度明顯不高。記者觀察發現,由于國企競爭較為激烈,一些求職者甚至愿意“低配”下嫁。
在滬上一家銀行的招聘攤位前,就有一位英語研究生學歷的學子前來投遞簡歷,可她選擇的職位卻是最為普通的柜員,這讓招聘單位也感到有些莫名。負責招聘的人事部負責人當場勸說表示,一方面該職位與其專業完全不匹配,其所讀的外語毫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即使她對放棄所長毫不可惜,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入職后也未必能勝人一籌,反而有可能會被淘汰。然而,該學子執著地認為,先占得一席之地,今后自己還可以轉型。
其實記者發現,不少民企給出的待遇大大高出國企,就拿起薪而言,國企的起點基本就在3000元左右,好些也不過4000元,而一些創新創業型民營企業,直接就能為本科學歷開出5000元底薪的“起跑線”,更是可以提供期權等誘惑,但即使如此依然應者寥寥。
“還是想求個穩定的工作。”有學子直言不諱地表示,雖然民企提供的待遇更好,升職的前景看似更多,但總擔心前途不穩,“不少公司燒完了風投就倒閉,到時我怎么辦?”
外地生源留滬比例下降
記者了解到,今年就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數據顯示,滬上應屆畢業生為18.3萬人,比去年要多出6000人,其中研究生增加比例最高,達到3000人,本科生增加幅度也達到2000人,人數上漲帶來的競爭激烈程度將會明顯增強。
市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指出,在本次招聘會中,國企比例所占僅2成,民企則達到6成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市場需求,對于應屆生而言,如果不調整求職心態,恐怕只能與崗位擦肩而過。
專家指出,目前滬上應屆生就業存在“三難”現象:首先是文科生求職難度明顯較高,女性尤甚,專業則以文學、法學、管理學、哲學等科目受影響較重;其次,“夾心層”求職較難。據預測,目前滬上8成高校畢業生已經有就業方向,而“手中無糧”的學子,集中在非重點院校與非高職高專的“夾心層”;另外,外地生源留滬難度也再增大。雖然目前應屆生中三分之二的比例不是上海生源,但隨著崗位數量的減少,以及本地生活成本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地生源選擇“逃離”上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