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泉企技工缺口的現狀,是為了找尋轉型升級中更好的人才培養方式。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企業、高校相關負責人,一同探討出路。大家均表示,應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政、校、企通力合作,升級校企合作模式,做好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營造“崇尚一技之長、重視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加快職教改革 優化資源配置
下一步,我市將整合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泉州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突出企業“雙主體”地位,加快在全市職業院校中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以現代學徒制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模式改革。
實行現代學徒制,首先得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市教育局職業與成人教育科負責人表示,應完善學徒培養管理機制,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分工,推進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其次,要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即完善職業院校招生錄取和企業用工一體化的招生制度,讓校企共同實施招生計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在師資隊伍方面,建設校企互聘互用的師資隊伍,完善雙導師制,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在管理層方面,要建立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和彈性學制管理辦法。
市科協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現代學徒制在我市已初見端倪,但面臨著諸多挑戰。政府要從政策層面,明確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角色、地位、權利、義務,并利用政策杠桿,對支持現代學徒制的社會化投資給予政策扶植和資金配套,對支持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企業給予獎補優惠,調動社會各界主動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倡導人才需求相似的企業或企業聯盟與高校聯合辦學,推動資源優勢互補。
華僑大學國際工業設計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學太建議,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能只是局限于課題性的研究,應該擴大校企合作的范圍,把企業以及我市人才需求結合起來,一起培養“高精尖”人才。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把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風險降到最低。在教師的制度問題上,倡導實行“雙導師”制度,建立無縫對接。
加強校企合作 提高就業率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招生辦主任蘇立龍表示,當前,學院不斷探索“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定向就業”的培養模式,除了開設較早的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船舶工程技術等專業外,近年來學院堅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貼近企業,貼近社會”的原則逐步增設航空服務、高鐵動車乘務、豪華郵輪乘務專業,并與北京東方領航教育集團,福州普華永道高鐵培訓基地,華洋海事中心等企業機構聯合辦學,訂單培養,解決民航、鐵路、郵輪公司等行業用工人才緊張和學生就業的問題。據官方數據統計,目前高職的就業率都很高,許多高職院校都在逐步探索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涉及各專業各企業各行業。但是,目前泉州職校辦學情況也參差不齊,導致許多學生、家長仍然對就讀職校“拒之千里”,造成部分職校生源不足。相關老師指出,高職的教育教學模式正逐步改善,就業率也不斷提高,希望學生、家長們也應及時轉變思想,改變非高中,非本科不讀的觀念,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院校。
泉州輕工學院招生辦主任蘇昆侖介紹,學校在發揮由五大知名企業(金龍集團、恒安集團、安踏集團、潯興集團、艾派集團)共同創建辦學優勢的同時,發揚“校企合作”特色,重視培育“會學習、會交往、會生活、會工作”的“靈性”高素養專業人才。學院還與30多家知名企業合作辦學,開設了各具特色的“企業冠名特訓班”,把企業文化、技術學習資源前移到大學,以企業需要為指引,實現學院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福建嘉泰數控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蘇亞帥表示,建議市里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學校大力發展工科,在自動化、數控、基礎機械等方面多開班。可以以部分學校為試點,多提供一些服務支持。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黃旭釗建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還可以更寬廣的視野,由政府牽頭與國內人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多開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全方位多渠道營造出一個開放、包容、愛員工、惜員工,讓人才和高級技工有穩定感、優越感、幸福感的城市,筑巢引鳳,具體地說,建議出臺一些這方面的鼓勵性措施并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