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大陸第一所參與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項目合作的高校——東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丁肇中主持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征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據了解,由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主持的AMS實驗希望通過收集暗物質碰撞過后產生的正電子來尋找暗物質,全球有15個國家的56個研究機構參與其中。
2002年開始,東南大學作為中國大陸第一所參與AMS項目的高校與其合作,包括參與AMS探測器的合作研制和建立東南大學AMS—02數據處理和分析中心(AMS—SOC)。據東南大學參與該計劃的項目團隊負責人、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羅軍舟教授介紹,截至目前,東南大學AMS—SOC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實驗中,處理和分析的數據總量超過556TB(太字節),累計貢獻超過85萬CPU小時,在AMS—02全球六個地區數據處理中心排行第一。
據悉,在過去的44個月里,AMS實驗已經收集了54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經過對其中410億個宇宙射線的分析,發現正電子占所有電子的比例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不再上升;同時,宇宙射線中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數量以及隨能量而發生的變化趨勢并不對等。這一結果與以往各國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不同。丁肇中教授認為這是半個世紀以來在宇宙射線觀測中得出的最重要發現。在找到正電子比例峰值之后,接下來AMS實驗將繼續收集數據,直到其比例開始下降,然后通過下降的速度來判斷正電子是否來源于暗物質。目前的分析結果與正電子來源于暗物質的理論是相符合的,不過要得出這一結論,至少還需要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