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校長雖卸任改革不謝幕
或許是身在特區的緣故,朱清時屢次將南科大改革與3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相提并論,試圖說明教育改革就像市場經濟改革一樣一定會成功,但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
他似乎永遠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1974年,“文革”還未結束,他已經參與實施國家級科研項目;1978年,科學的春天剛剛來臨,他已經準備走出國門去接觸發達國家的前沿科研;1991年,45歲的他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的人生似乎又充滿波瀾:196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后被分配到大西北當修爐工,只能在繁重的勞動之余譯書寫論文;“文革”結束后他多次到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和高校交流,最后卻選擇回國到母校工作;62歲從中國科大校長任上退休,本可以去過休閑的生活,卻“重出江湖”執掌南科大。
他就是朱清時,在被稱作中國“高教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耕耘五年之后剛剛卸任的創校校長。
作為近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的傳奇人物,面容清癯、兩鬢微霜的朱清時仍形容自己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從修爐工到校長
“我年輕時是個搞科研的人,30多歲成為最早一批出國留學人員,45歲當院士,50歲回到中科大,62歲退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首次在南科大采訪朱清時時,他三言兩語就把自己的上半輩子概括完畢。
這位如今聲名遠揚的教育改革者,科研生命的起點卻是從一名修爐工開始的。1968年,朱清時從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畢業,被分配到荒涼的青海西寧山川機床鑄造廠。在繁重的勞動之余,朱清時堅持自學,幾年內竟翻譯出一部學術著作《相對論的再審查》,還寫出了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復旦學報》上。
6年后,他迎來人生轉機。1974年,為追趕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中科院籌劃啟動一批大型科研項目,位于西寧的中科院鹽湖所承擔的是用激光分離同位素,急需物理基礎好的專業人才。朱清時“毛遂自薦”走上了科研道路,而且一開始就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起點之高令后來人艷羨。他曾開玩笑說:“這就像紅軍時期20多歲的人當軍長一樣!
“給分子做手術的人”——有媒體曾這樣形容朱清時。在經歷多年科研工作后,朱清時成為分子局域模光譜學——一種以對分子進行“加工”為內容的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者,并在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年6月朱清時出任母校中國科大校長之后,他的言行多次引發社會各界對教育問題的爭議乃至激辯,也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
“堅持不擴招”、“抵制豪華建!、“高校評估該停了”、“高考一考定終身必須打破”、“大學不宜直接辦產業”……這些言論,都曾出自朱清時之口。更令人訝異的是,他在公開場合曾經“自揭家丑”,以中國科大上市公司科大創新公司造成巨額資產損失為例,說明大學不宜直接自辦企業。
譽既來,毀亦至。在朱清時擔任中國科大校長的十年間,來自校園內外的抱怨指責不絕于耳。“有人說,科大沒擴張失去了機遇;有人說,不撈白不撈;有人說,大學都在貸,別人不還你們也不還……”朱清時對本刊記者回憶說:“我反對的只是盲目貸款建新校區,如果白送給我們新校區,當然要;如果學校發展真的需要新校區,我們也會建。”
創辦南科大
如果不是2009年一份來自深圳創辦南方科技大學的邀請,朱清時或許會一直呆在故宮博物院里,埋頭研究心愛的古陶瓷。
作為中國科大曾經的掌舵人,已退休的朱清時十分清楚“創辦南科大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難題。“可是有兩位老院士勸我說,我們一生想做教育改革,但都沒能做成,現在深圳是真心想做改革,你要是不去,說不定高校教育改革又要等二三十年才會有新的機會。”
這句話打動了他。于是,2009年教師節那天,朱清時接過聘書,正式成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向外界宣布自己的夢想:南科大將用實踐來回答“錢學森之問”,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讓學生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這種夢想如此篤定,以至于他每次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都會重復一句話:“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高教改革的夢想!
然而,朱清時很快發現,許多習以為常的規章制度,極大制約了南科大的自主探索,連買科研儀器都舉步維艱。“科研儀器要求專業,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樣多家投標,不能誰價格便宜就買誰的,按政府的規定怎么招標呢?”
年邁的朱清時唯有不斷地去與上級溝通,不斷與相關部門磨合。幾年努力后,10萬元內由學校自己組織招標的額度如今已擴大到50萬元內,“這說明不少人已經開始理解了”。
難改的不光是規章制度,還有觀念!耙バ姓司偷脤ψ约贺撠,而不是誰官大誰說了算,所以每個人都會遇到考驗,如果你上司說得不對怎么辦,是服從還是頂?”朱清時說,“如果人人都對職務負責、敢于較勁,那去行政化就很容易,問題就是這樣的人太少,大多數人都在揣摩上面的意圖來運作。”
本刊記者曾經問過朱清時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5年前知道后來會面對那么多困難、需要付出那么多代價,還會選擇接任南科大校長么?”
“改革有風險,但不改有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機!敝烨鍟r緩緩作答,“如果當初知道困難這么多,可能不會那么輕易答應,但是想到現在改革部分成功帶來的成就感,還有這項工作對中國教育的重要意義,我還是會選擇來深圳。這是我一生中能給國家做的最大貢獻,所以義無反顧!
迂回曲折的教改探索
5年過去,南科大已擁有一座占地194.38萬平方米的校園和600多名學生。這所大學形成的“6+3+1”的招生模式(即高考成績占60%、南科大自行組織的能力測試成績占30%、高中階段的平時學業成績占10%),成為朱清時給南科大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
與此同時,南科大形成了“院士親自授課、小班制教學、書院制管理”的教育機制和“設理事會、校長、校務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教授會和顧問委員會”的管理機制,“管理工作崗位不設行政級別”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都引發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和朱清時初任中國科大校長時一樣,南科大校內外的質疑依舊此起彼伏,最刺耳的批評之一就是“南科大放棄了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改革夢想”。
對此,朱清時回應:“大家對南科大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并非所有事都可一蹴而就。2011年,我們采用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方式,是想探索一種新的高教機制,但改革很復雜,必須走迂回曲折的路。完全自主招生取得共識很困難,操作起來更困難,組織全國性考試靠一校之力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的高考、采取的‘631’招生模式更符合現實。這已為中國高教改革注入新的因素!
對這種迂回曲折的探索,有人贊許、有人譏諷,更有人憂心忡忡,擔心“妥協過多會影響改革的銳氣”。對此,朱清時以“攀登珠峰”來形容自己的態度:“改革的銳氣表現在最高目標始終不放棄。就像攀登珠峰一樣,每一個階段都有切實可行的做法才行,南科大的教改大到去行政化、獨立法人治理,小到員工年金、醫保,都要有具體辦法,這不是靠設定目標可以代替的。這不等于妥協,只有這樣才能前進,要不然就會中途掉下去!
朱清時也坦言,現實確實修正了他曾有的很多想法,這5年也讓他變得更“實際”一些。他用“意氣風發”、“理想就在眼前”形容自己剛到深圳時的心理狀態,說那時并沒有想過會經歷那么多的困難。但正因為如此,朱清時對中國高教改革的艱難才有更多切實的體會。
“因為每個人跟教育都有關系,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懂教育,對看不慣的東西都要攻擊,教育改革很難形成共識,容易受到大范圍的批評!睂τ谕饨绲膱蟮篮妥h論,這位久經風霜的老人偶爾也會對一些觀點耿耿于懷,但更多的時候是堅持:“教育改革必須要敢于擔當,敢于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期望改革當時就會贏得一片喝彩!
寄望于后來人
當南科大的教改在爭議中穩步推進的同時,朱清時的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5年來他瘦了十來斤,高血糖、高血脂、膽固醇凝固、腦供血不足等多病纏身。由于工作壓力過大,除了必須吸氧外,他還經常吃不下飯,要服下大劑量安眠藥才能入睡。
然而,直到卸任時,朱清時仍在為工作上的事情抱憾。
他期望學校能超越個人,實現獨立發展!皩W校辦得最好的狀況,是把規章制度、人才隊伍建立起來,不管由誰來做校長,都能夠正常運轉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沒有在任期內制定一部《章程》,成為朱清時最大的遺憾。由于擔憂匆忙制定《章程》不夠成熟,他便思量著擱到有經驗時再說。但等到“經驗較多”時卻發現為時已晚,“你快要退了,把這些固定下來,新領導不同意怎么辦?所以現在快要退的時候已經不可能做這些事。”
遺憾之下,朱清時將希望寄于未來。他說,南科大改革成功需要很多機遇,其中之一就是創校之初的幾屆校長都能堅持改革,且對改革路徑有共識。他認為,如果按照現有的框架運行,堅持最初的信念,南科大一定會成為一所一流高校。
或許是身在特區的緣故,他屢次將南科大改革與3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相提并論,試圖說明教育改革就像市場經濟改革一樣一定會成功,但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
“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嘗試不擴招、采用多元方式進行升學考試、為人才建立更好的薪酬待遇、為青年教授建科研團隊、賦予學術委員會更高的權力……如果南科大不這樣做,誰相信這可能做到?”朱清時認為,就算最終改革成功的不是南科大,它的探索也有助于讓全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教育改革的難點和弊病所在,更有助于讓人們相信“教育改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