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巴西閉幕的第十八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比賽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主研發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可佳”,以絕對優勢戰勝傳統強隊荷蘭隊和德國隊,首次奪得服務機器人世界冠軍。
這一消息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智能機器人的“智商”如何?中國智能機器人的水平怎樣?什么時候普通百姓能享受到“可佳”的服務?記者就此采訪了中科大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
“可佳”具備語義理解、自動規劃等能力,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服務機器人之一
于1997年舉辦首屆賽事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機器人賽事。
相對于只能在規定的環境中重復執行相對簡單的規定動作的傳統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所處的環境往往是未知的、變化的和難以預測的,因此需要能感知識別環境狀態,具有學習能力,能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思考和規劃,從而對外界作出適應性反應。”陳小平說。
服務機器人屬于智能機器人,主要分專用服務機器人和個人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前者主要用于生產、制造、特殊場所等領域,后者主要用于家庭、辦公室、醫院、學校等場所。世界杯機器人大賽中的服務機器人,包括“可佳”在內,都屬于個人服務機器人范疇。
中科大“可佳”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始于2008年。陳小平介紹,“可佳”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語義理解,即能理解包括英語和漢語在內的一些自然語言句子,理解用戶指令和需求;二是環境建模,能夠對室內家庭環境進行分析、理解,以獲取家具、食品等物體的位置等信息;三是自動規劃,可以在理解人的意圖之后,自動決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形成一個完整的行動方案;四是學習能力,即通過網絡等多種手段獲取新技能和新知識,以便完成以前不知道如何完成的任務。
憑借“高智商”,“可佳”近年來在國內外機器人大賽中屢獲大獎,已成為當今國際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服務機器人之一。2011年,美國科學基金會(NSF)全球人—機器人機互動評估總結中指出,中科大“可佳”機器人部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本屆比賽中,“可佳”表現突出,奪得5項測試全場最高分,其中“餐館服務”測試環節還得到歷史上唯一的滿分。“這是我國參賽隊首次奪得服務機器人比賽冠軍,標志著我國服務機器人研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陳小平說。
我國機器人產業前景廣闊,但仍面臨技術積累、生產工藝水平、市場接受度等瓶頸
有數據表明,2004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增長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不過,由于我國機器人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低、機器人成本和定價高、機器人性能不夠穩定等因素,如此巨大的市場卻并不主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陳小平介紹,目前國際上低檔服務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等,已經量產并普及,但在中檔服務機器人領域還基本沒有實現產業化。服務機器人已被列為我國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技術四大重點方向之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但讓人遺憾的是,我國服務機器人在量產方面步履維艱。
陳小平認為,主要存在三大制約因素:一是技術等相關積累不夠;二是生產工藝水平以及對產業上下游的掌握不夠,中國要量產智能機器人,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和一個清晰的產業鏈;三是存在市場接受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問題,智能機器人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打開市場,需要通過產品來吸引用戶、拓開市場,因此投資的風險比較大,必須加強產學研結合,同時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
“下一步是將‘可佳’的智能優勢轉化為市場所需求的產品,為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突破闖出一條路。”陳小平說,目前,中科大機器人團隊正在和安徽省、合肥市政府,以及若干大企業和投資商積極商討,如何利用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平臺,探索可佳機器人的成果轉化。
“這中間要走的路還很多很長,加強協同創新和系統集成相當重要。這也是中國智能機器人量產中的共性問題。”陳小平說,“我們希望,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過程中,智能機器人能真正成為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蔣家平 趙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