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通過成立機構、建章立制、統籌規劃、考核評價、出臺保障性政策等措施,構建了科學、系統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運行機制。
從2000年的“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到2012年的“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區”,成都市歷經十余年探索區域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顯著成效。
“按照新規劃,到2017年底,我們將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構建市、縣、校三級心理維護體系和學校、家庭、社區協作機制,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高位優質發展。”成都市教育局局長呂信偉近日對記者說。
行政主導:心理咨詢室建成學生“心靈港灣”
“行政主導,專業引領”,這是成都市10余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經驗。成都市教育局通過成立機構、建章立制、統籌規劃、考核評價、出臺保障性政策等措施,構建了科學、系統的工作運行機制。
2008年3月,成都市頒發《中小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規范》,對心理咨詢室建設的硬件標準、人員配備和日常管理提出明確指導和要求。“5·12”汶川地震后,成都災后重建持續6年,已有960所學校建成心理咨詢室。主城區在全部達到基本配置的情況下,各區還建成了1—2所面積較大、配置較高的心理輔導中心,兼作區一級的心理維護中心,輻射全區學校。
心理咨詢室建設的全面鋪開,對校長、教師“心育”理念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許多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已成為學校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成為學生們愿來、想來,傾吐心聲、尋求幫助、放松心靈的溫馨港灣。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生張一鳴特別喜歡“成長中心”的情緒宣泄室。每次心情不好時,他就會來到宣泄室,戴上手套,揮上幾拳,出點汗水,心情也好了很多。他說,自己打完之后,還會和橡膠人說聲“謝謝”,因為是它幫助自己心情好了起來。
自2004年起,成都市就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了對各區(市)縣教育局和直屬學校的德育常規工作量化考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占整個德育工作目標考核的20%。
隊伍建設:教師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心理師資缺乏和專業化水平低,這曾是成都區域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進程中遭遇的“瓶頸”。
為提升教師甄別、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成都市于2008年提出實施“學校心理輔導員ABC三類資格分級認證制度”,通過培養督導型的高層次專業心理教師(A級)、骨干型的專兼職心理教師(B級),以及以班主任為主要對象的普及型兼職心理輔導員(C級),整體拓寬心育師資隊伍,提高專業化水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教育局把該認證制度與班主任專業化建設緊密結合,將C級資格認證納入“中小學班主任專業資格準入制”,作為教師獲取班主任專業資格的必備前置條件,使學校健心育人的基礎更加牢固。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2.5萬余人獲得C級心理輔導員資格證書,占到全體班主任人數的98%。
這一舉措使得全市心理師資隊伍結構系統化、專業化,真正意義上實現“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目標,是對中小學心理師資隊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
在教師的這種轉變過程中,成都市教科院一方面專業引領,另一方面教研推動。該院開展了諸如“同課異構”式教研、“1+1”式教研、“主題聯動”式教研等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激發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和熱情。
課程建設:為孩子心靈成長搭建多彩舞臺
從2010年開始,成都市建筑職中以“心靈成長”為主線,舉辦了以“撫慰心靈”、“感恩心靈”和“激蕩心靈”為主題的系列校園心理劇活動,學生自創、自編、自導、自演。臺上臺下,戲里戲外,學生、老師甚至家長們被感動著、激蕩著,心理共鳴強烈。
如今,校園心理劇已成為成都建筑職中一項鮮明的辦學特色。該校班主任兼心理教師馬全芝說:“有一次,我穿過樓道時,聽見幾個學生在談論心理劇。其中一個正在用我們的一出心理劇《活著》里的臺詞安慰另一個同學。當時,我心頭一熱。原來,心理劇有這么大的魔力。”
目前,校園心理劇在成都市中小學校正逐步推廣為一種心理活動課程,全市定期舉辦“中小學校園心理劇展評會演活動”,它無形中在校園里形成了一種健康積極的心育文化氛圍,也為孩子們壓抑的情緒尋找到一個出口。
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載體。近年來,成都市開展“心理活動課程建設系列研究活動”,加強心理活動課主陣地建設,探索了“心理校本課程”、“心理菜單課程”、“心理午間課程”等形式,開發建設了一批優質的心理活動課程資源。
在課程建設方面,成都市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利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設心理健康課,每班每學期不少于9課時;普通高中學校在“體育與健康模塊I”或校本課程中開設,每班每學期不少于9課時,每學年計1.5個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