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多,夕陽斜照。在河北外國語學院浴恩廣場的國旗桿下,陸續有大學生將自己不用、不穿的書籍、衣物等交給值班的愛心社同學。這些物品經整理后將充實到該校“無償超市”,只要有需要,任何一名同學即可來該超市登記無償領取使用。
這個由該校大學生自發創建的“無償超市”,至今已有8年光景,成為了該校同學交換共享閑置物品的平臺。在這個超市內,沒有收銀員,也沒有記賬本,更不用付費,閑置二手物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傳遞和共享。
早在2007年,河北外國語學院的不少同學發現,在自己的柜子里有很多物品常年未用一次,尤其一到畢業季,很多同學整理行裝,總有不怎么穿的衣服、不怎么用的收音機、課外書籍等一大堆,扔了可惜,賣了不值幾個錢。“不如拿出來,讓其他有需要的同學使用。”這一念頭馬上引起同學們的贊成和學校的支持。說做就做,該校專門在大學生活動中心開辟一塊場地,有閑置不用的物品收集于此,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來此領取,不用支付任何費用。
由此,以“服務他人、幫助貧困大學生”為主要目的的“無償超市”在該校正式開張營業。據該校林娟老師介紹,該校“無償超市”分為集中的大型超市和平日的常規超市兩種形式。前者開放時間主要集中在開學、學生畢業及秋冬交替三個時間段,地點主要在該校浴恩廣場的國旗桿下。后者設在大學生活動中心,每天下午的4點到6點為開放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8年間,該超市收到了自行車、衣服、各類書籍等捐贈物品兩萬多件,已經有9600多名同學受益,其中不少是貧困大學生。“‘無償超市’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節約、互助精神,他們把自己暫時不用的東西拿出來無償奉獻給更需要的同學,這樣就實現了‘物盡其用’,同時也體現了一種最大的節約。”該院院長孫建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