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是一個復合型角色。當孩子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細心的體貼和溫暖;當孩子有了缺點,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不足,并幫助改正。于是,我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項既艱巨又辛苦的工作。說其“艱巨”,是指學生的成長、發展以至能否成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說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以外,還要關心他們的身體、紀律、衛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下面我就如何當好復合型班主任談幾點體會。
一、細化班級管理 科學抓好常規
(一)制定班級常規的注意事項
1.規則的內容要明確且簡單易行。規則是一種約束小學生行為的準則,所以遵守規則的過程也就是小學生行為規范化的過程。當我們在確定一個規則時,必須考慮這個規則是不是必要的,不必要的規則就意味著對小學生行為的不合理約束。所選定的規則必須是在小學生現有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行為約束力也不強,所以所選規則不能過多超越小學生的現有水平。
2.規則的內容不應一人包辦。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些規則可以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要領。規則制定后要提供給小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并懂得規則執行的意義。
3.在訂立班規時應注意項目不要太多。因為太多的規則會讓小學生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或無所適從,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在執行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守信,多鼓勵、少處罰,培養小學生養成自覺遵守團體規定的習慣。
(二)抓好班級常規的具體要素
1.對班級小學生能有全面的了解
我覺得作為一名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將班級常規帶好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對本班小學生能有全面的了解。因為小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年齡和生理上的差異性,教師如果能對每個小學生都能熟悉,了解小學生的個性和習慣,并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小學生發展的常規管理方法。
2.常規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生良好的常規也是要從小學生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即從細小處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這里提到的常規其實是很廣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規、學習常規,而生活常規隱含了小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校的生活習慣、集體規則意識的培養等等,教師都要根據小學生在小學的一日生活內容,有內容、有計劃地開展常規管理工作。
3.常規教育要抓重點、反復抓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弱,要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教師首先要讓小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進而提高小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他們良好的常規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將常規教育曉之以理,要講究培養的形式,要不怕反復的練習,并不斷地改變形式,以此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
總之,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是一門學問,它是一項十分細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工作。班級常規管理是否到位,直接體現著班級整體的面貌,也關系到各項活動的開展以及開展的質量。所以,做好班級常規管理需要老師既用心又用腦,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活”“異”“新”,將班級的常規工作始終貫穿在小學生的一日活動中,善于觀察和積累經驗,教師與教師密切地配合,這樣才能讓班級的常規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二、分析學生個性 有針對地教育
在小學新生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因為自身的氣質、家庭教育等因素對小學的學習和生活表現出種種不適應。而這些不適應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小學學習和生活,影響了孩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影響了孩子自信心的養成。因此如何幫助這些有困難的孩子順利地渡過幼小銜接階段,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成為小學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下面將結合幾個案例談談小學新生適應困難的幾種常見類型及個別教育與輔導。
1.封閉型
一些孩子在小學入學時期由于過去教育留下的一些心理陰影以及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使孩子往往用封閉自我、拒絕和排斥小學學習生活的方式來進行自我保護,防止受到傷害。
主要表現為:不想上學,課堂上不發言,不參與活動,課后拒絕與同學交往,拒絕完成作業。這一類孩子的氣質類型多屬于抑郁質。
對這一類型的孩子的個別輔導主要就是通過老師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細節給孩子營造一個非常安全溫暖的心理環境,并引導孩子的家長和同伴共同參與這個心理環境的營造,寬容的接納她,熱情的鼓勵她,讓大家的愛和關懷能慢
慢增加孩子對老師、學校的信任感和歸屬感,讓她自己慢慢卸掉自己心理的盔甲。逐步參與活動,從中獲取自信,從而積極地融入新的學習和生活。
2.依賴型
有一些孩子在小學以前的生活多是在老師和家長精心呵護下完成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的培養,沒有養成良好的獨立習慣。當孩子進入小學,一部分孩子的心理仍然還停留在幼兒園階段,仍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由于小學和幼兒園在教育環境、教育方式、教育要求等各方面的差異,有許多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都是必須依靠孩子自己獨立去面對的。此時,這些依賴性強的孩子往往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學習生活就一團糟。
主要表現為:上課時經常隨便說話、下座位,把學具當玩具,學習用品經常丟三落四,聽不懂老師要求,記不清作業,沒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意識,課間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和休息方式等等。
這樣的孩子首先需要“心理斷奶”,慢慢習慣不依靠別人,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然后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慢慢掌握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最終慢慢融入集體,融入小學生活。
小學新生在面對環境的變化中都特別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老師很好的共情能最快地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為進一步的新生適應指導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礎。而在方法上,找出孩子適應滯后背后的真實原因是幫助孩子正常適應的關鍵。
3.對抗型
由于一些兒童早期形成的性格特點以及家庭教育的因素,使得一些孩子在新環境適應時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自我中心、容易沖動,對新環境中發生的一切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事物進行各種方式的強烈對抗,以此保護自我的安全。
對抗行為的主要表現為:個人努力遭受挫折后不能接受,亂發脾氣發泄不滿。拒絕遵守集體課堂紀律或游戲規則,以故意搗亂的形式引起大家的關注。容易與同伴發生沖突,對他人的批評實行報復等。這樣的孩子往往桀驁不馴,人際關系差、班級影響力大、同伴評價低,這些又進一步加劇了他的對抗行為。其實這樣的孩子除了自身的氣質特點以外,還往往是在早期性格養成中缺少愛的關懷,缺少被認同的感覺,在長期的情感饑渴中他不得不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獲得大家的關注,因而形成了他的一些對抗行為。
對待這樣的孩子,老師首先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能受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影響。其次,老師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并能從孩子的生活背景中去解讀孩子的對抗行為,并給予理解。然后,再從情感出發,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獲得孩子的信任。最后,再從方法上具體指導孩子如何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轉換原有的思維方式,過上輕松愉快的小學生活。
希望大家相信,愛比責任更重要、微笑比發怒更有效、沉默比大聲呵斥更有有力、威嚴與尊嚴一樣重要 。
三、重視家校溝通 工作落到實處
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家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過程中若能取得家長們的積極配合,對學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經常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主動和家長交流,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現,和家長的交談中,獲得學生的全面信息和寶貴意見。我還把家長的電話號碼都存在了手機里,以便與家長聯系起來更方便,也能很快知道這是誰打來的電話,當你叫出某某學生家長的時候他們也開心,做起工作來也方便不少。我對孩子的一片愛心不僅贏得了孩子對我的愛,也贏得了家長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只要班上搞什么活動,家長總是全力支持。
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恒敬之。”盡管在教師與家長的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在人格上二者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所以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盡量做到態度謙和、坦誠相待、推心置腹,給人可親可近的感覺,讓學生家長感到我們時刻為學生成長而憂、為學生進步而喜。
對于班里愛拖拉作業的孩子,有時我也會暗示家長,給家長一定的壓力,學生作業不完成不只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家長的問題,下次還出現不寫作業就要唯家長試問了。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好像什么事情都是老師的事情,要讓家長改變這些錯誤的觀念。這樣跟家長溝通以后,基本上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就會好很多。
第二,“傾聽”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
任何教師,無論具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的十全十美。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
得我們學習借鑒。加之“旁觀者清”,有的家長比教師更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我能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我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維護了教師的威信。周目標上、評價手冊上家長的評語、建議或意見,都成為了我今后教育的內容甚至是重點。
總之,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點點滴滴匯聚成我心頭的一句話:既然我們做了班主任,就要認真做好“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