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人才蜂擁北上廣,遼寧人才扎堆沈陽、大連。坐落于三線城市鞍山的遼寧科技大學,在沈陽和大連兩個“大學群”的夾擊之下,靠什么來吸引人才,又靠什么留住人才?
特色立校,錯位競爭 發揮寸之所長
鞍山雖是一個三線城市,但它位于遼東半島城市群中部,坐鎮本溪、丹東、營口、遼陽、盤錦等工業城市中間,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鞍鋼,曾是中國最大的鋼鐵公司,1949年至1953年,為恢復鞍鋼生產,國家從全國各地派到鞍鋼的干部有7306人,其中縣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就有500余人,被稱為“五百羅漢”。
正是依托這樣的背景,遼寧科技大學借力發力,謀求自身發展,提出“校企融合,共興共榮”理念,通過“產學研”合作,共享智力和人才資源,為中國各大鋼鐵企業培養出大批中堅力量,被譽為“冶金工程師的搖籃”。
進入新世紀,就在許多高校紛紛攀高結貴、貪大求全,逐漸失去自身特色的時候,遼寧科技大學仍然堅守著它的本初宗旨不變。先后與鞍鋼等企業共建研發中心10余個,共同承擔和開發包括國家“863”項目在內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百余項。
學校為什么要與企業搞合作?遼寧科技大學校長孫秋柏說,是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需要,也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在與企業合作中,科技成果不能一次性轉讓,為了建立長期的利益鏈,只能以成果為紐帶,建立研發中心和實驗中心。”
出臺政策,搭建平臺 讓每個人盡展其才
計劃經濟年代,國家可以從各地一次性調來幾千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再也不能靠上級指派,而應當是自己吸引。遼寧科技大學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遼寧科技大學雖然只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卻擁有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2010年,這樣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全國只有64個。”遼寧科技大學宣傳部部長杜微介紹,科技園擁有4處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用房總面積24864平方米;通過自建、與企業共建等方式創辦34個科技創新機構,按照不同學科方向融合成5個技術創新平臺;在園企業73戶,在孵企業64戶,2012年園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8.75億元。
有了硬件平臺,還要有吸引人才的“軟件條件”,在遼寧科技大學出臺的《引進人才的相關待遇》里,記者看到了“一事一議”“按需支持”“就高不就低”等關鍵詞,既讓人感覺到學校求賢若渴的心情,也讓人感受到校領導班子的真誠。他們以“用武之地”做繡球,搭建吸引人才的“蓄水池”,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廣發“招賢榜”。
過去,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會被斥為“腳踏兩只船”,若再額外“收取報酬”,更有被“治罪”的風險。在遼寧科技大學,教師到企業兼職非但不會被“治罪”,還會受到鼓勵。
學校招聘人才,也給房子,也給安家費,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校鼓勵人才帶著自己的科技成果自己“找婆家”。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崔文華、老教授丁丕顯和吳慶洪等人,作為聚龍公司的項目研發骨干,在企業上市過程中,都作為技術持有人得到回報。其中,崔文華、丁丕顯各持29萬股,市值3000萬元。
栽下梧桐,孔雀自來 三線城市吸引一流人才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崔文華,畢業后落戶遼寧科技大學,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任教,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技研發工作。兼任科大聚龍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后,更是發揮其所長,帶領科研人員瞄準市場空白,刻苦攻關,在現金紙幣鑒偽、自動識別、快速處理、現金支付產品等關鍵技術方面,成功地打破了國外壟斷。
崔文華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發展很快,但與之配套的辦公設備卻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尤其是高端金融設備,長期被西方幾個國家壟斷。當時,國內進口一臺紙幣清分機要200萬元。聚龍公司打破國外壟斷后,國內銀行購買一臺清分機只需10萬元左右。聚龍公司也憑借其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良好的市場業績,成為鞍山第一家創業板上市企業。
遼寧科技大學人事處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該校共引進全日制碩士以上學位人員15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50余人(含留學歸國人員6人),引進高層次專家、學者8人。
鞍山是一個老工業基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深陷“東北現象”泥潭:大批企業停工、大批人才“孔雀東南飛”。雖然政府也曾推出“優惠政策引人、優厚待遇留人”等措施,然而由于缺乏產業的平臺,許多人還是決絕地離去,雖有個別“人”留了下來,但“才”卻沒有了施展的天地,最后也“泯然眾人矣”。遼寧科技大學的“平臺引人”策略,切合了知識分子對事業的追求,因而吸引了大批人才“孔雀東北飛”。世界知名的超臨界專業技術專家愛德華·拉姆齊,2006年移居鞍山,應聘到遼寧科技大學任教,2012年入選國家第八批“外專千人計劃”。從澳大利亞學成歸來的余江龍博士,2011年落戶遼寧科大,并擔任化工學院院長。余江龍說:“對一個學者來說,能給自己專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的地方,就是最適合自己、最值得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壤。”(記者 畢玉才 特約記者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