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美術、剪紙、書法國畫、石頭彩繪等721件栩栩如生的精美藝術作品,讓在場的參觀者無不驚嘆,驚嘆這些杰作竟是出自西安高新第二小學的2000多名小學生之手!11月25日—28日,在西安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活動現場,記者看到721件作品中,無論是紀實的攝影、靈巧的剪紙,還是精巧的手工、新穎的石頭畫,每一根線條、每一縷色彩、每一筆創意,都寄托著小作者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繼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追求,也彰顯著高新二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獨特視角。
將陜西“非遺”文化融入教學
據西安高新第二小學校長張惠蘭介紹,這次二小參加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中的714幅藝術作品,全部是學生在課堂上或社團活動及家里完成的。作品均圍繞“陜西民間美術”、“中國傳統藝術”、“現代兒童藝術”三個主題,展出了陜西民間剪紙、鳳翔泥塑、馬勺臉譜、陜西秦繡、關中面塑、石頭彩繪、裝飾繪畫、盤藝設計、趣味線描、綜合創意、動感雕塑、炫彩染紙等眾多內容。
具有陜西地域特色的“陜西民間美術”更是受到了省教科所美術教研員、市區美術教研員等參觀者的高度贊揚,他們稱“二小美術教育能夠積極發掘民族藝術元素,就地取材、創新教學、特色鮮明且成果突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鮮明的風格、精彩的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家長前去參觀,人們在熱議的同時,也肯定了二小堅持多年的“普及+提高”藝術教育理念、“課堂+社團活動”藝術教育模式以及學校特有的“一書六藝”書香文化。
據悉,二小堅持“質量+特色”發展之路,堅持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使學生在美術教育方面不僅提升了藝術表現力,而且發展了藝術創造力,為可持續性發展和終生幸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申報世界遺產教育基地
傳承、發展和光大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高新二小從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足夠的營養,篩選學生喜聞樂見、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種類,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
張惠蘭校長說,學校正在申報教科文組織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基地。在日常教學中學校利用課堂教學的講授法,興趣活動的賞析、探究法,美術社團的直觀法和練習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有趣味性的、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去發現和探索,從而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干一件事,還可以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部肌肉群的訓練又有利于大腦的開發。“經過我們幾年的探尋、摸索、創新,對二小每位教師來說辛苦并幸福著,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在學習中的那份用情、用心和快樂,這種從指間到心靈的跨越,一定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小學教育中讓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保護并繼承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惠蘭如是說。
據了解,現在陜西省已經有十所學校成功申報到了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基地,今年將有兩到三個單位準備申報。
記者 許江鋒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