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中,筆者問及北京捷安特京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情況,涉及一些數據和宏觀規劃方面。林展鴻很坦誠地說:“我還沒有很了解,父親也沒有給我很多錢!數據這些要問一下,很多事情我會去了解,但是不會去參與做決策,先學習,可我總覺得學的還不夠。”林展鴻認為完全接手捷安特業務需要5年,也就是說大概還需要2年,這讓筆者感覺到時間是否有點長了,但是他很認真。
雖然林展鴻沒有直面北京捷安特京商貿有限公司未來的整體計劃,但他透露,今后他想做得更有文化特色。捷安特不僅僅是販賣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還是在“販賣”一種文化,即運動休閑加綠色環保。在措施上或許要從店面來著手,營造文化氣氛,培訓員工,讓他們知道捷安特的文化特色在哪里。“就像當初父親做的時候,顧客看到已經裝好的自行車都不要,都是要從箱子里拆開,當場組裝才要。剛開始幾年,我們總是給大家說‘好看的女人不能總是裝在箱子里’,慢慢地,顧客開始接受。我想通過員工慢慢把這個文化概念灌輸給顧客。”他說。
繼承和創新是商業運營中的兩個關鍵因素,繼承是企業生命的一種延續,而創新能促使企業煥發青春光彩。林展鴻對未來的規劃很簡單,就是要把自行車業務接下來,希望做得更大一些:創新就是讓它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例如推行“客制化”,車體一些顏色之類可以定做,這可能是他父親現在覺得不太重要的地方。另外,待積累了一些經驗后,林展鴻說想發展一些增進兩岸產品和商業模式互通的事情。比如說餐飲方面,在臺灣早餐店很發達,一個社區有四五家早餐店。自助餐店也有很多,而且每家生意都很好。北京的大餐廳很多,適合社區的卻很少。還有一些在臺灣已成型但大陸尚未大規模面世的東西,商機無限。
當問及林展鴻父親對他在這里學習狀況和進展程度是否滿意時,他說“應該不滿意吧!沒有聊過,這是我自己的感覺”。林展鴻脫口而出,“他希望我快一點獨當一面,都已經28歲了。他對我的期望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就我的學歷和閱歷,他認為還是有能力的,但我的個性比較保守一點。”林展鴻說當初父親期許在一兩年把捷安特交給我,現在看還是小心一點,他覺得父親心里是有底的,不會貿然放手,會讓他跟著老員工去學,逐步過渡接手。
林展鴻說從小在臺灣被教育要謙虛一點,這樣的個性做商業可能還是有點吃虧,更多的時候需要自信一點。“總的來說,還算樂天知命,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是聽聽音樂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