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拓寬語文教學內容, 給學生留有創新空間, 營造創新氛圍, 使學生能在廣闊的語文知識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
1.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知識零碎, 系統性不強, 需記憶、創新的成分多, 需具備較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沒有學習語文的興趣, 光靠老師督促、指導, 一味的題海苦練是遠遠不夠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覺得這個“漁”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 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 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 積極思考。使學生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 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樂趣, 依據學生心理特征的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 體驗教學美; 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 吸引學生的欲望, 推動學習的進程。
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 我們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相結合起來,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即“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 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 準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在教學《松鼠》后, 我讓學生用本課學過的知識, 根據不同的觀察目標和任務, 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觀察一種動物,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 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當然, 在語文教學中, 同樣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離不開想象, 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 只有豐富的想象, 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 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 聯系實際情況, 對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創新, 敢于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 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 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緊接著再布置一些作文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訓練,經過這樣聯系現實的訓練, 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同時, 教師要重視對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 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 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 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 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你有獨辟蹊徑”、“老師都沒想到,你真了不起! ”……這一聲聲的贊揚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學生的心田, 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 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材是一座豐富的寶藏資源,要引導學生善于挖掘和利用。初一的學生仿寫訓練是一個必要的步驟, 在語文教材中找準貼近學生生活、思想的范文,通過課堂這座橋梁, 讓學生對范文中的生活有所感受,慢慢地達到認同,獲得心理上的共鳴, 并進行仿寫訓練, 久而久之, 自己的文章就會有名篇大家的風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 人物形神兼備, 場景生動形象。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再現課文描述的對象, 力圖出現一個新的畫面。變靜止為活動, 變片面為全面。針對故事情節, 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識和體驗, 改變文章關鍵性的情節, 推測故事種種演變的可能, 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 例如《最后一課》、《變色龍》續寫。抓住課文的藝術空白,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 去補充故事隱去的情節, 例如《七根火柴》中的盧進勇為什么能追上大部隊? 《桃花源記》中漁人沿路做了記號, 為什么“不復得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