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至少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單強,就不這么認為。“學校和家長應該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為此,10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職業學院第一屆家長理事會成立儀式在學院舉行,20位家長成為首屆家長理事會理事,成立大會之后,學校召開座談會,家長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
家長理事意味著責任
雖為“首屆家長理事會”,但“成立儀式”卻并不“隆重”,沒有彩旗標語,沒有拱門氣球,校園里最為奢華的“妝點”僅僅是電子屏上的歡迎標語。院長單強博士風風火火地從省廳會議上趕回學院,鄭重其事地為20位理事頒發聘書。他說,“儀式不隆重,并不說明我們的內心不熱烈。我們更注重實效,不太關注形式。我代表全院11000名師生歡迎你們。”
原定4個小時的第一次會議,留給“成立儀式”的時間不過20來分鐘,因為與會人員都深知,大家放下繁忙的工作聚集于此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學院黨委書記林寧萍調侃說,“家長理事完全是個公益性崗位,理事意味著責任,而不是‘油水’美差,理事長也不是個官。”然而,學院對理事人選卻規定了5個嚴格的條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在本行業和領域有代表性;具備參與家長理事會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具有較強的謀劃和發展決策能力。
剛剛當選理事長的2011級造價班學生家長儲健,是蘇州平江新城城建局局長。軍人出身的他快人快語,他說,家長理事會不僅僅是一個平臺,一種形式,更多的是一種責任,理事會應該及時了解在校學生的想法,了解家長們的需求,為學校、為學生在良好氛圍下的健康成長建言獻策。
副理事長傅竹青是無錫金廚衛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在自己從事的電器行業內,早就擔任了兩個行業俱樂部的職務。今年自家小孩考取了營銷專業,又接到學校老師的邀請,他很高興地加入了理事會。“孩子是我們共同的紐帶,既是家長的孩子,也是學校的‘產品’,理事會能夠整合雙方面的資源,通過這個平臺,共同來把學生教育好、服務好也引導好。”
傅竹青說,從自己以往的經歷就能感覺到,理事不是一個簡單的職務,而是意味著比其他的家長要付出更多、支持更多。
“對孩子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這三方如果信息溝通比較順暢,就能形成合力,如果溝通受阻,信息不對稱,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高職院校不能僅僅滿足于保證學生就業,更要致力于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迫切地想組建這樣一個家長理事會,借力家長們的才智。”單強用一句話概括了家長理事會的職能。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2012級金融班學生家長蔣伯民感覺成立家長理事會是一種創新,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拉近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距離。通過這種形式,家長有什么想法也能通過這個渠道及時向學校反饋。
蔣伯民希望孩子在學校的3年能夠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新生報到當天,他看到了學院良好的管理秩序,這讓他覺得選擇職業院校選對了。“這3年是青年的一個特殊時期,孩子高中階段一直在父母身邊,進入大學后,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少了,主要的生活、學習還是在學校,學校的氛圍尤其重要,整個氛圍能帶動他更好地學習”。
從學生持續發展的途徑看,蔣伯民期望高職院校能有更多繼續深造的途徑,不管今后就業也好,創業也好,都有一個更好的基礎。
傅竹青則很關注“學校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他很期待孩子能在學院成長為一個情商高、懂奉獻、有技能的人。他說:“從企業角度,我們更需要高等職業學院培養有團隊精神、有創造精神、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學生。任何一個在企業里的人都想在學校里得到這種學生,為我們企業作出貢獻,為企業發展融入新的活力。”
家長現場支招
“朋友問起你小孩在哪里讀書,一說高職,人家就會安慰說小孩高考沒考好。我說,不是沒考好,就是考不好!”儲健的一句玩笑頓時掀起了討論的高潮。他繼續解釋說,很多孩子的特長不在考試,你非逼著他考文化、考理論,他當然不可能考好。如果考技能,沒準兒他也能拿高分。他認為,入學時,需要改革的是考試制度;進校后,需要改變的是陳舊的灌輸式教學,學校應該更重視給學生以信心。
儲健曾應邀觀摩過學院的 “項目化”教學,他說,“這種教法適合高職的學生”。高職院校曾經刻意避諱的社會偏見話題,在這個會場里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儲健在玩笑之后,也談到了自己在孩子高考后的思考,“小孩為什么沒考好,是小學、中學就沒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學習習慣是什么?是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但是,這些孩子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小學老師眼中是差生,老師批評他,家長也批評他,長期的壓抑讓他們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到了大學就脫離了父母的約束,他們會認為應該自由了,為什么到了大學,父母還要來管我,所以這種逆反會比高中更強烈,這確實是我們家長和學校需要面對的問題”。 儲健認為,高職院校更應該教會學生怎么學習,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所高中的教務人員,2012級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新生家長管曉輝很認可儲健的觀點。他認為,大學生的生活和高中生很不一樣,高中里不管早讀還是晚自習都要求老師到班,教務處還要負責點名,到了大學沒人一天到晚“看”著學生,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養成就變得更加重要。
儲健從自己的從軍經歷出發,建議院校拉長新生軍訓的時間,把整個學期都當成軍訓。“針對弱點,對癥下藥,3個月把他們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養成了,把學校的小社會融入了,他們才能過好下面的3年”。
和爸爸們不同,張惠君作為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成長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細心,“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寶貝,我們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生活都與她的快樂聯系在一起”。她在女兒高三畢業的暑假,和女兒一同參加了一個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弟子規》培訓。兩個月的改變不僅可以影響女兒自己的一生,也讓張惠君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化力量。“作為企業負責人,我在企業里也推行《弟子規》,研究如何提升員工的素養,我驚訝地發現,員工的素養提高了,技能也就能提升很快”。張惠君希望她的“妙招”能在女兒的學校里得到推廣。
用制度保障職能
家長對學生素養的高度關注,讓院長單強不禁想到了學院名譽董事長朱永新教授的觀點,“職業教育培養人,首先是培養一個人,培養一個人的時候,除了技術之外,他的人文關懷、人文素養,以及身心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
單強希望家長理事會更多地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去,也監督學校的管理層是否像辦學理念里說的那樣,做到“學生的需求,我們的追求”,是否利用一切資源幫助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一個是起到咨詢作用,一個是起到監督作用,在我們學校重大事項要向家長理事會報告,家長要起決策作用”。
在家長理事會章程中,有這樣兩條——“家長理事會是學院實行民主管理的重要決策及咨詢機構,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院領導負責協調”;“家長理事會形成的集體決議,學院有關部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針對會上有理事擔心家長理事會有可能“虎頭蛇尾”,作為理事會協調負責人,該院黨委書記林寧萍表示,家長理事會的成立,學院是邀請方,我們主動把大家請過來幫助我們、監督我們,我們肯定會善始善終。需要打招呼的是,家長參加理事會工作,肯定會犧牲一些個人的時間,為學校發展出主意,謀發展,那就必須有制度來保證他們的付出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