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丹白露,法國皇帝的夏宮,是全世界最豪華奢侈的地方,是美女、美酒、毫宅的代名詞。1959年9月12日,57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課程的首批學員走進楓丹白露宮,開始了一項將從根本上改變商學院運作方式的課程,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文化氣息。Insead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創新、自由和堅持國際化的烙印,如今已成為全球頂尖的商學院之一。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2012最新全球MBA排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名列第六,其畢業生平均年薪為14.43萬美元。 盡管Insead并非歐洲第一家商學院,但它的出現徹底變革了管理學教育。二戰后,歐洲百廢待興,兩位在哈佛商學院供職的法國教授認為,歐洲的振興需要一批合格的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創辦商學院的念頭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經過與法國政府和投資方歷時三年的反復交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成立。
學院不甘心僅立足于歐洲,1999年,Insead的亞洲校區在新加坡建成,兩所校區成為亞洲和歐洲兩地自成體系的姐妹校園。 Insead最初是模仿美國商業學校而建立。然而,創立之初便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不能和美國的學校一模一樣,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這樣的一種信念下,該學院成為提供一年制MBA課程學校的先驅,這一國際管理教育模式被其他學校競相效仿。
Insead的成功成為業界“神話”,這也被用來證明一個道理: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又沒有悠久的歷史,從零打造一所新的商學院也能夠頗為成功——10年內走上正軌,20年內成為世界精英的一部分。
從幾十年后來看,為期不到一年、課時和成本均為傳統美國學位一半的MBA課程,似乎是一項頗具靈感的創新。該校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詹森表示,當時作出這個決定,既是出于必要,也有刻意為之的因素。“我們覺得一年制MBA課程會更吸引人……但我們也確實沒有太多教師。”他坦言。
Insead的創新基因促成了它的成功,而它獨立于大學體系之外的模式令它更接近企業。但在詹森看來,商學院的獨立性并不總是件好事。“如果在大學內部運作,可以讓商學院與各系互動起來。”因此,Insead試圖通過與商界和校友加強聯系,來克服這一劣勢。
2001年2月,Insead與美國排名第一沃頓商學院(Wharton)結成學院聯盟,使沃頓商學院位于費城和舊金山及Insead的校園資源與Insead的全球網絡得以整合,連接成國際性知識及學習網絡,展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軌跡管理教學和研究工作。 目前,Insead開設了以MBA為主的多種專業學科課程,如財政與銀行、市場、組織與管理、技術與管理、談判與決策科學等13個核心課程。
Insead擁有案例分析,商業模擬,角色模仿,游戲和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為開闊國際視野,不少學生都特意選擇同時在法國及新加坡的校區修讀。(記者 陳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