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當代中國教育市場的深情呼喚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 發布時間:2012/6/9 17:30:22
上海市閘北八中原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初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生源未變,但教育質量卻直線上升。1996年合格率、優良率、升學率均達100%,并成功合并一所困難學校。李嵐清、陳至立等領導曾親臨學校視察。四川省合江縣少岷職業學校,1990年只剩下幾十個學生,1997年學校有了1800人的辦學規模,2001年在校學生總數突破萬人大關。在合江這一相對落后的地方,迅速吸引了來自重慶、云南、貴州、湖北等省內外60多個縣(區)的學生。創建于1993年的廣東英豪學校,作為全國唯一一家介入資本市場、控有上市公司——“英豪科技”的民辦學校閃亮登場,并與哈佛、劍橋、斯坦福等4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和英國費德斯、勞蒙特等著名中學結成了聯誼學校,吸引了來自兩岸三地的學生及外籍學生2500多人。
以上學校何以能有效地提升質量/擴大規模,實現快速擴張、超常發展?它們的策略是什么?美國品牌戰略專家湯姆·彼德斯一語中的:“在擁擠不堪的市場上,你要想出頭,就得靠品牌。”品牌,品牌!這是當代中國教育市場的深情呼喚。
北京市十一學校原本并非市、區重點學校。1992年學校率先在全國提出公辦學校的“五自主”辦學體制改革新思路,即:自主籌集日常辦學經費、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資分配、自主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實行“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改制試點,簡稱“國有民辦”或“承辦制”。辦學體制的這一突破性轉換,為學校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使學校在教育資金的籌集和運用上更加充足和靈活,辦學條件達到了“現代、領先、一流”的水平,形成了一支融博士、碩士,特級、高級教師于一體的“師德高品位”和“能力多方位”的一流師資隊伍,成了學生爭相進入的“不是重點的重點”學校,成了京城內外的知名品牌學校。從北京市十一學校的成功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實施突破性轉換辦學體制的策略,在打造教育品牌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強調指出:“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要有利于改造薄弱學校,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上海市閘北八中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在于學校通過實施突破性轉換策略,及時轉換了教育理念,在國內首創并成功地實施了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和一致好評的“成功教育”。
位于石家莊市城郊結合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雷鋒小學,面對周邊環境、學生來源及各項基礎設施都較差的現狀,及時實施突破性轉換策略,轉換教育內容,突出育人宗旨,啟動“學習雷鋒精神、建設文明校園”工程后,脫穎而出,成為省、市先進單位,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城鄉“手拉手”先進學校。
一個相對不足或有薄弱環節的老學校,面對“定格”的教育市場和相對穩定的受教育群體,要“洗心革面”,塑造形象,做成教育品牌,“分享市場蛋糕”,必須集中優勢力量,實施轉換策略,以“釘子精神”突破性地攻其一點。諸如在辦學體制、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評估體制等方面進行轉換,形成新亮點,實現以點帶面的裂變效應,重新確立學校的社會地位,才能擁有良好的市場份額。
北京鋼院附中原是一所普通完中,地處海淀區最東端的城鄉交界處,東臨朝陽區邊緣地段,周邊有五所高校的附屬中學,兄弟學校力量強,生源競爭激烈。鋼院附中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實施整合策略,整合教育資源,舉辦軍事科技實驗班,創建軍事科技教育特色,以培育新的相對穩定的學生群體。特色辦學,既為學生發展、教師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又使學校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取得成效,促進了學校整體建設的推進。成都市玉林小學是一所城市小區學校,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校園規模制約著學校的深度發展。如何將這種優勢有效放大,使比較優勢轉化為絕對優勢?玉林小學堅持整合性雙贏策略,以協作開發、合作辦學的新思路,與成都齊盛裝飾公司聯合,共同創辦了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民辦公助的股份制學校——群星美術學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整體造勢。目前,玉林小學不斷升位,已成為成都市義務教育示范小學。群星美術學校的創建使玉林小學與齊盛公司實現了雙贏。
上述幾所學校,為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以開拓新的教育市場為目標,既改革辦學體制,與多家單位聯合辦學,又創新教育內容,對專業設置實行動態管理,優化組合。這些都說明,實施整合性雙贏策略是老學校開拓新的市場,并不斷發展、壯大學校的重要舉措。所以一位品牌戰略專家呼吁:“任何企業(學校)的戰略都能夠,也應該朝著開創市場的方向徹底轉變。”
不運用策劃理論,不講究市場運作,同樣也能形成教育品牌,只不過這類教育品牌的形成是靠一種純自然的力量。它是學校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自發地對教育品牌所作的一種無意識選擇。靠這種方式形成的教育品牌,其品牌形成的時間有長有短。比如,在成都,既有經過2000多年歷史變遷而逐步凝成的名牌學校,也有經過幾十年、上百年歷史積淀出的一些名牌學校。
學校教育品牌的打造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為便于認識和理解,我們從靜態的角度概要地分析了三種策略。應該說,突破性轉換、整合性雙贏兩種策略才是在運用策劃理論,講究市場運作,才是迅速打造、提升教育品牌的基本策略。自然性演繹策略不是我們研究和思考的范疇,它與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相去甚遠,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結果,無需任何創意和市場運作,按部就班就可能達其目的、形成品牌。當然,任何一個品牌的打造都是綜合運用多種策略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