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計劃”不另設基地班或小班制,對學生實行自主申請、動態進出的管理方式。通過“千分考”以及高考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加入“望道計劃”
記者:早在16年前,復旦就開設過專門面向基礎學科的文科基地班和理科基地班;目前,復旦每年舉辦“博雅杯”,選拔一些適合攻讀文史哲專業的好苗子。和過去的基地班以及“博雅杯”比起來,“望道計劃”在人才培養方略上有哪些不同?
陸昉:復旦當時開設基地班,也是希望培養一些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好苗子。但如今看來,基地班的一些辦班經驗和教訓是值得吸取的。比如,當時的基地班實行小班化,基本是封閉式培養。一個學生被基地班錄取后,本科四年就是基地班學生,基本不太可能流到平行班;但把學生“圈”起來集中訓練、培養的方式,可能不一定適合拔尖人才成長。我們后來就慢慢發現,一部分文基班的學生出于就業需要,大多都選擇了在求職時似乎更有優勢的中文系。這樣,歷史和哲學專業就流失了很多人才。
所以,“望道計劃”將不另設基地班或小班制,對學生實行自主申請、動態進出的管理方式。除了這次通過“望道計劃”面試被錄取的學生外,參加“千分考”以及通過高考進入復旦的學生,只要個人有意向,都可以申請加入“望道計劃”。
“望道計劃”對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專注度是有要求的。比如,任重書院每周六都有針對“望道計劃”學生的讀書活動;同樣選修一門課,參加“望道計劃”學生和平行班學生的要求可能不太一樣,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換句話說,“望道計劃”取決于學生追求學術的迫切性。只有自己努力,在學術上對自己有要求、有投入,那么學校層面會輔以重點培養,直到最后幫助他成為拔尖人才。學校將不再“圈”人培養,而是致力于創造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長的環境。
記者:復旦每年舉辦“博雅杯”,選拔一些適合攻讀文史哲專業的好苗子。“望道計劃”和“博雅杯”有哪些不同?
陸昉:和“博雅杯”比起來,“望道計劃”在專家面試環節,有不同的側重點。同樣是選拔文史哲的基礎學科人才,參加“博雅杯”的學生必須在某個領域有較為精深的研究,有寬廣的知識背景積累;而“望道計劃”則更側重于學生本身的學科興趣和從事基礎學科的意愿。
文化課考試分數,也可以展現“千分考”、“望道計劃”和“博雅杯”學生的差異:參加“千分考”的學生,在高考時的成績基本是最高的;“望道計劃”其次;而每年在“博雅杯”表現優異的一些同學,最后都因為高考沒過“一本線”,最終與復旦失之交臂。
希望學生能夠在高中階段,把更多的時間投入于學科研究和興趣拓展。如果他們真的很優秀,符合復旦的人才培養理念,那么在高考時真的少了10分也沒有太大關系。
記者:我們注意到,中學生如果報考“望道計劃”,仍然需要中學推薦。但目前,多數中學出于公平公正的考慮,會按照學習成績“排隊”,向大學推薦學生。按照這樣的操作流程,復旦能招到理想的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