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于孩子,正如陽光之于萬物。然而,陳舊的教育觀念、多年形成的教育陋習,使一些教育者往往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他們總是慨嘆學生學習無主動性,行為有逆反性;指責學生辜負了自己的殷殷期待,枉費了自己的一片好心。孰不知是他們不恰當的工作方式傷害了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給學生以信心。
其實,學校不妨通過開展 “激勵性評價”活動,鼓勵學生“爭星創優”,達到班級具體化管理的目標。每個學期,學校下發給每個班級評星細則及評星表格。表格內容包括的項目有:座號、姓名、作業、紀律、衛生、路隊、助人為樂、家庭表現、特長等。各班依據評星細則,結合本班情況,由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出適合自己班級的評星準則。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教師再及時給予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激勵的目的是讓學生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我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對于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卻不適用。在他們看來,任何失敗都是災難性的,因此要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如何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呢?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目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從較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品嘗成功的“滋味”,然后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在活動告一段落或結束時,給予恰當的評價,使學生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從而迎接更多的壓力和挑戰。□張文來(山東省單縣開發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