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但不是第一位的。若沒有好的課堂,再好的課程也無法實現!北本┦形鞒菂^科研周現場會日前走進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校長馬景林表示,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才是學生成長的基礎,而高效課堂的一個標準是課堂上要有新的生成。
那么,如何建設和諧高效的課堂呢?十三中現場會主題聚焦“創設師生交流平臺 體現課堂教學特色”。“教材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了隱含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笔懈毙iL蔡冬梅表示,在課堂中,教師應能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問題化、活動化、情趣化,以強化師生互動。“我們的課堂應該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要求、符合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去發現,主動去探索!
在會上,十三中數學、生物、歷史教研組長從學科角度分享了他們對主題的理解。數學教研組組長聶勇例證“數學要演繹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生物教研組組長王艷蓉論證了創設學科情境是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的“激活劑”、有效提問是培養學科能力的“催化劑”、有效作業是課堂教學效果的“穩定劑”;歷史教研組組長陳溫欣系統闡釋了歷史學科的特色(敘事性、思辨性和智慧性)、教學目標及實現手段,她提出“導入是改變學習方式的關鍵”“提問是交流的有效載體和平臺”“情境是體現學科特色的主要途徑”……精辟見解獲得同行贊賞。
當天,數學、生物、歷史各派出本教研組最年輕的教師上了一節研究課。從教一年多的歷史教師陳昂,在工作中已經歷多次蛻變:“剛教歷史時,我的課更像是講座;后來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但很多屬無效交流;現在逐漸領略到導入和提問的技巧,例如開放性設問能更好地實現思維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