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校本教研的現實意義
《 方案》 明確指出:“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學校應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建立聯系,形成有力推動課程發展的專業咨詢、指導和教師進修網絡。”因此,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建設,積極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當前各級教研部門和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務。建立和推行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它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順利推行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課程改革口標的基本保障。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現實意義在于:
① 能夠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其根本口的在于讓教師有效實驗新課程,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口標,即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實現這一口標的前提,就是要讓廣大教師真正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
② 能夠讓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創造性實驗新課程。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體驗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的過程。在實驗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的反思與探究,可以體會新課程理念的價值與意義,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重新審視課程與教學問題。通過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可以深人理解新課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驗國家課程,提高對國家課程的適應性;可以積極參與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建設適合于本地、本校的學校課程;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層面將新的課程理念貫徹下去,使課堂教學發生新的變化。
③ 能夠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發展。本次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這可以促使教師投身于研究活動,提高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還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高素質的學校教育依賴于高素質的教師,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取決于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教學研究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也能帶動學校的發展。
( 2 )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校本教研能夠促進專家、教研員和教師一起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對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實踐,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研究是立足于教學的研究,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是從問題出發,從教師的需求出發。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僅僅在于崗前培訓,也不僅僅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脫產培訓,而應當立足教學實踐,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這種“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最為有效的方法。
① 以“課題研究培訓模式”促教師成長。所謂“課題研究培訓模式”即圍繞課題開展教學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接受校本培訓的“科研、教學、培訓三位一體”的培訓模式,并將這種培訓模式向“以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為主要任務”,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向“自覺行為”轉變。除了參加培訓和教研活動外,教師必須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使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的工作方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其存在的意義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個知識的建構者和創造者,一個教育理想的實現者。“校本教研”給了教師這種機會,使教師在研究狀態中不斷克服工作帶來的倦怠,體會教研的樂趣和價值。
② 以課例為載體,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課例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學習一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教師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提供教研的課例不是優秀課堂教學行為的展示,也不是優質課觀摩,而是課前帶著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課中以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教學,課后進行反思、交流。校本教研的全部過程就是為了真實地體現與展示上課教師這個特定對象教學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使全體參與者都能獲得對于有效教學及其意義的理解,使教師專業水平獲得提升。
③ 實現“全天候課堂開放”,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校本教研”就是教師與新課程的對話、教師與自身的對話、教師與教師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一種“對話文化”。開展對話可以以“沙龍”的形式:自由漫談、民主開放,但不散漫,主持者確定研討主題,記錄者將研討主題的背景、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口的及效果記錄下來。評課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說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允許對課堂持不同看法,求同存異。倡導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育“故事”的寫作,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的需要。
④ 構建校本教研的運行機制。學校可以依據本校實際開展校本教研。提倡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以年級備課組為研究小組,將整體研究與分散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主體作用和教研組、備課組的集體優勢,構建起校本教研的運行機制。建立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以教學反思、交流研討、協作解決、結對幫扶、專題講座、教學咨詢、教學指導、聽課、評課、說課、課改沙龍、校長講壇、骨干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與教師對話、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合作論壇等為基本形式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并通過教學觀摩、教學開放日、教學研討課、教學案例評析或個案研究交流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學科研提供機會,創造條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