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豐臺區教育大會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隆重召開。會議正式發布《豐臺區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及北京市實施方案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并同步推出“五育并舉”與領軍教師培養兩項三年行動方案,形成“1+2”政策體系,系統性、一體化推進區域教育改革發展,標志著豐臺教育邁入了體系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近年來,豐臺區以基礎教育“強基工程”為抓手,系統推進教育資源擴展、結構優化與質量提升,區域教育生態顯著改善。2024年以來,豐臺區新建10所學校,包括北京第五實驗學校科技園校區、北京十一學校豐臺中學等,新增中小學學位12520個,有效緩解入學壓力。同時,高中布局進一步優化,新增8所高中,使全區高中總數達27所。此外,學前教育公辦比率提升至50.54%,普惠性托育學位增加1000個,民辦教育和國際教育也實現同步發展。在資源配置方面,豐臺區全面推進學區制改革,設立13個學區,促進資源共享;集團化辦學持續深化,新組建4個教育集團,總數達24個,覆蓋超90%中小學;級部制改革將35所小規模學校整合為17個教學管理單元,有效破解“小土豆學校”難題,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值得一提的是,“十強學校”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通過組建北京第五實驗學校、錢學森中學等教育集團,構建“一主一副”高中發展格局,目前已覆蓋近60所學校、80余址,惠及半數以上中小學校。
在此基礎上,《若干措施》正式出臺,明確提出豐臺教育“三步走”發展目標:到2027年,首都教育強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30年,基本建成首都教育強區,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2035年,全面建成首都教育強區,形成有較大影響力的“豐臺樣板”。《若干措施》系統規劃了大思政格局構建、五育融合、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校協同、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及數字化賦能等重點任務。特別是在優質資源供給方面,豐臺將加快新優質學校建設,完善學區集團機制,推動教師交流輪崗,實施薄弱校提升,探索小班化教學和特教體系構建。高中階段則以科技高中為重點,推動分類教育發展,打造科學教育品牌。同時,依托集團化辦學和創新學院等平臺,推進貫通培養,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開設大學先修和前沿科技課程,系統支持創新人才成長。
為推動政策落地,豐臺還同步推出兩個專項行動方案。“五育并舉”方案以系統思維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生態,通過“行走的思政課”、“學練賽一體化”體育改革、“豐沁潤美”藝術行動、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心理健康“雙顧問”機制等特色舉措,建立家校社協同“教聯體”,推動融合育人;領軍教師培養方案則創新“數據畫像”評估、分層激勵機制與“特級教師工作室”孵化機制,強化住房、子女入學等政策保障,計劃三年內培養形成400人左右的領軍型教師團隊,強化教育人才支撐。
會上,豐臺教育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依托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建立,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研究院立足“高端人才匯聚、高水平學術研究、高標準教育服務、高度開放合作、高瞻遠矚未來視野”的“五高”定位,計劃通過2~3年時間,建設成為豐臺區教育科研成果轉化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孵化器,并培養10-15名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卓越教師教育者,為豐臺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首都教育強區建設提供戰略支撐與示范樣本。同時,豐臺區人民政府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也在現場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黨建引領、聯合科研、教育協同、人才共育及學生實習就業等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校地融合新格局。
“在當前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豐臺區從教育全局、區域優勢出發,主動謀劃,搶抓機遇,設定了‘建設首都教育強區、區域教育發展經驗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豐臺樣板’的宏偉目標。”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講話中指出,在推進過程中,豐臺區積極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新模式,深刻體現了教育的“新質”內涵,為首都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實踐支撐。
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表示,本次教育大會推出的《若干措施》與配套方案,進一步細化了全區教育強國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清單”。他強調,這標志著豐臺教育正向著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闊步邁進。豐臺區將更加積極主動作為,錨定首都教育強區這一發展目標,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打造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豐臺模式”,為建設教育強國首善之區、更好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