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時代新·器·象——嶺南傳統工藝設計展”在許欽松藝術空間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入選“2024-2025年度廣東省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匯聚了一批扎根嶺南的青年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精品力作。
當日下午的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主席許欽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藍,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策展人方昕,參展藝術家張小川等出席并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主席許欽松在總結發言中高度評價了展覽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他指出,工藝美術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當前在產業化發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建議完善師承制度,加強人才培養。他特別贊賞青年藝術家將當代觀念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創新實踐,認為這代表了新時代的文化創造力。
四大篇章,展現“道器合一”當代詮釋
展覽以“時代新器象”為主題,分為“器以載道”、“光韻天成”、“文脈相承”、“生生不息”四個篇章,全面展示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參展藝術家運用榫卯、大漆、廣彩、金屬、琺瑯、竹編等多樣化傳統工藝,創作出既承載深厚文化內涵,又充滿當代氣息的藝術作品。其中吳青峰《風的軌跡》、金松輝《遵守規則的問題桿》、《Coexistence I》等作品更是首度在國內展出,務求帶給觀眾最新鮮的藝術體驗。
當代首飾藝術家張小川將中國建筑營造中的榫卯技術巧妙運用到可穿戴首飾設計中;雕塑家吳青峰從傳統“抄紙”技法中悟出無常與無形的哲學思考,探索纖維與竹編結合的創作可能;琺瑯藝術家李瀛龍勇于突破“有胎琺瑯”的局限性,不斷挑戰材料和技法極限;金工藝術家金松輝用傳統金屬材料結合機械加工和電子信息技術,展現傳統與科技的完美碰撞;漆藝修行者吳永強以至臻工藝探尋材料語言的邊界;田林濤以廣彩作為媒介記錄當下生活;年輕藝術家梁杏媚則用大漆工藝為凋零種子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這些作品不僅是傳統材料與技法的物化呈現,更是對“道器合一”的當代詮釋,展現了工藝美術在新時代的創新活力和文化價值。
公教導覽,深化非遺傳承文化體驗
當天,展覽策展人方昕特別為20組親子家庭進行了專業導覽,詳細介紹了每件作品的創作理念和工藝特色。讓親子們在專業講解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導覽活動結束后,由市級非遺傳承人周承杰老師現場示范廣彩繪制技藝,細致講解“勾線填色”等基礎技法,讓參與者在實踐中深化對非遺技藝的認知。這種寓教于樂的公教形式,不僅增進了公眾對傳統工藝的理解,也體現了展覽關注社會責任、推動文化普及的重要意義。
據悉,展覽將持續展出至10月12日,為廣大觀眾提供了解和體驗傳統工藝當代魅力的絕佳機會,也為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