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幾乎是游客必打卡的景點,鮮為人知的是,杜甫草堂在茅屋、工部祠、大雅堂等各大景點外,還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鎮館之寶”——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在草堂公共展覽區,它的復刻本并不太引人注目,然而詩集原作卻是國家一級古籍,海內外孤本,號稱“寸紙寸金”。
杜甫的兩個別稱
講到杜甫的這部詩集,我們先來說說杜甫的兩個別稱——“杜工部”和“草堂先生”。唐代文人士大夫常以任職機構或官職代稱,比如李白稱“李翰林”、王維稱“王右丞”,均遵循此命名邏輯。然而事實上,杜甫雖然被稱為“杜工部”,但他并沒有在朝廷的工部上過一天班。
杜甫出身名門望族,先祖杜預是西晉滅吳的名將,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才華出眾的杜甫本來也想在仕途上有大的發展。然而,他成年后卻趕上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從開元天寶年間的繁榮到安史之亂帶來的動蕩不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本想追隨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但在途中被叛軍俘虜,押回了長安。杜甫逃出長安后見到了唐肅宗,后來卻因為營救宰相房琯而觸怒了唐肅宗,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貶官流浪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輾轉來到了四川成都。次年,杜甫的舊友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貴人嚴武出任劍南節度使,整個蜀地幾乎都在嚴武管轄之下。764年,嚴武向朝廷推薦杜甫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檢校官制度起源于北周,唐代前期作為試任或代理官職的過渡性稱謂,唐玄宗后逐漸演變為授予官員的榮譽性虛銜,一般是在不賦予實權的前提下用來提高官員的地位和待遇。因此,杜甫實際上還是在嚴武的幕府中擔任參謀職務。檢校工部員外郎是杜甫此生當過的品級最高的官職,因此后世文人稱杜甫為“杜工部”。
至于“草堂先生”,也和杜甫的這段經歷有關。馮至先生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
杜甫一家剛抵達成都時,寓居于城外浣花溪旁一座古寺里。當時的成都富庶繁華,詩人雖感到羈旅他鄉的哀傷,卻作出了就此安頓下來的打算。“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蜀中主人為他提供了浣花溪邊一塊幽靜的林塘之地,他開始筑草堂營建安居之所。
草堂在760年春天建成,杜甫欣然寫道:“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喜悅之情躍然紙上。這座竹籬茅舍雖簡樸,卻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在此寫就的240余首詩,占其現存作品的六分之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傳世名篇皆誕生于此,字字浸透著對家國蒼生的深情與對自然萬物的靈悟。
材質刻印孤本使其成為無價之寶
杜甫傳世詩作共計1400多首,到了宋代,在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文人的推崇之下,杜甫聲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詩開始大量刻版印刷,“杜粉”們編纂的各種集本達上萬冊。這其中,尤以宋代刊刻的版本最為“金貴”。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原二十卷,現僅殘存六卷,共八十七頁,但每一頁都是無價之寶。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趙昚(shèn)的最后一個年號。書中“匡”字缺筆,當屬避趙匡胤之諱,而“慎”字也缺筆,應為避“昚”音諱。根據這種避諱特征,可以推斷它是南宋淳熙年間的刊本。
這本詩集的珍貴之處在于它的材質和刻印。文博界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紙壽一千,絹壽八百”。雖說許多傳世的紙本書畫已超過千年,如西晉陸機的書法作品《平復帖》距今已超過1700年,而許多宋代絹本繪畫,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等,距今已近千年,雖略有損舊,但仍保存完好。但這些個例畢竟是極少數,這部紙質詩集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已是難能可貴。
雕版印刷興盛于宋,宋刻本刊印質量上乘,版式疏朗雅潔,數量稀少,使得“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在明清時期就廣為流傳。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宋代杜集刻本不足20部,這部詩集“字體豐潤清朗、刻工細膩圓熟、墨色淡雅含香、紙質均勻綿薄”,體現了宋版書刻印精工、紙墨俱佳的特點。從紙質和字體看,推測它可能是建陽刊本。宋時,建陽系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書作坊集中于麻沙、崇化(今書坊村)兩地,刊印之書稱“麻沙版”“書坊版”,統稱“建本”。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的珍貴之處,并不僅局限于此,其文獻與校勘價值也非常獨特。這本“存書無卷首,無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輯。書體甚奇,雖有編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見于海內外公私目錄著錄,是名副其實的“海內孤本”。獨特的編排體例不見于其他杜集,為研究杜甫詩歌在宋代的傳播、接受以及版本流變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一位重要的護寶人
這本詩集歷經800多年還能保存下來,是因為它所藏匿的地點,是明清時期的皇宮內庫。內庫是明清皇宮內用來存放一些珍貴檔案的地方,既是檔案室,又是圖書館。而這本杜甫的詩集,就很幸運地被收藏其中。1898年,由于光緒皇帝下令修繕內庫,但正巧趕上庚子國難,使得修繕工程被迫停止,在此期間,大量的文獻資料丟失,幾百萬件的珍貴史料被迫轉移。但在轉移過程中,這些珍貴的資料卻再度丟失,一些孤本文獻更是流落到了民間,自此下落不明。而這本獨此一部的詩集,就是那個時候從故宮流落出來的,后被湖南著名收藏家葉德輝和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收藏。
1955年,成都杜甫紀念館(現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立。為豐富館藏,紀念館開始選派專人到北京等地廣泛搜集有關杜甫的文物資料。當曾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等職的李一氓聽說此事以后,欣然表示愿意幫助草堂搜集文物資料。李一氓,四川彭縣(今成都彭州)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又是詩人、書法家和版本目錄學家。他在成都求學的青少年時代,杜甫草堂是每學期都要踏訪的去處。
1964年,李一氓在北京中國書店翻閱書籍,偶然發現了這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字體豐潤清朗、墨色淡雅含香、紙質均勻綿薄,當即掏400元買下。而他淘到寶貝的消息也在圈內不脛而走。為免節外生枝,李一氓特地邀請朱德、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何香凝、郭沫若等學者名流賞閱古籍,并題詞為記。重裝后,有陳毅題“南宋草堂杜集殘本”八字并落款鈐章置于封面。1965年8月,這部珍貴古籍終于到了成都。
這部裝滿時間印跡的詩集,見證了歷史的興衰沉浮,也讓我們得以品味歷史的春秋,每一頁都承載著杜甫的詩情與歷史的厚重。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