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國畫《長城內外盡朝暉》(局部)。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天,勝利日,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
1931-1945,狼煙遍地的14年,血性干云的14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有力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華民族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
14年抗戰:
眾志成城拼來勝利
歷史的畫卷鋪展,14年抗戰的艱苦卓絕恍如昨日。
從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漫長的14年間,中華大地飽受戰火蹂躪,數千萬同胞失去生命,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國人民從未屈服!從東北抗日聯軍的冰天雪地浴血奮戰,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游擊隊等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從正面戰場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次第抵抗,到全國各族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全民動員,中國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用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打破了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迷夢,戰勝了窮兇極惡不可一世的東方法西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場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游擊隊等人民抗日武裝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別有天地,如撥云霧而見青天。”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這場勝利,是全民團結眾志成城的偉大勝利。
在抗戰的旗幟下,不分黨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職業,全體中華兒女匯聚起“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磅礴力量。工人積極生產支援前線,農民踴躍納糧參軍抗敵,知識分子以筆為槍喚醒民眾,海外僑胞慷慨解囊回國參戰……正是這種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民族凝聚力,讓中國在最艱難的時刻挺了過來,最終贏得了勝利。
在題為《落日——記日本簽字投降的一幕》通訊中,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目睹日本代表簽字投降的大公報記者朱啟平感慨良深:
“全體簽字畢,麥克阿瑟和各國首席代表離場,退入將領指揮室,看表是九點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陽事件,隨即侵占東北;一九三三年又強迫我們和偽滿通車,從關外開往北平的列車,到站時間也正好是九點十八分。現在十四年過去了,沒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這個時刻,在東京灣簽字投降了,天網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謂歟!”
八十載光陰荏苒,戰爭已和我們遠離,但烙印在民族記憶中的忠誠與英勇永不褪色。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心中涌起的是對先輩們的深深敬意和無盡懷念。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其赫赫英名已垂于宇宙,其巍巍功勛為山河永念。
那是一個血性高漲的時代,“我們的胸懷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頭顱換取我們的自由!”“怎么,老的老,小的小,就不干了嗎?”“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在破碎的山河間回響,在滾燙的人心中激蕩。
華南戰場:
孤懸敵后別開生面
從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軍從惠州大亞灣登陸,到1945年9月16日上午日軍指揮官田中久一遞交投降書,在嶺南這片熱土上,也有無數抗日英雄前赴后繼,他們的故事同樣可歌可泣,他們的聲音同樣慷慨激昂。
1935年12月12日,3000多名學生舉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向廣州市中心行進。時為中山大學文學院學生也是“中國青年同盟”骨干的曾生作為總指揮,挽起袖子走在隊伍的前列。
1938年4月成立的中共廣東省委,堅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方針,大量接觸國民黨抗日將領,開展統戰工作。1942年10月1日,省委書記張文彬在獄中寫下給黨組織的報告:“萬一不幸必致我死,殺身成仁亦無愧矣,余且靜待,尚望諸公為國珍重,為民直前。”
鐘若潮,華僑,廣東省梅縣水車鎮人,1938年10月返國參加東江抗日斗爭。1944年5月初,東江人民抗日游擊獨立縱隊司令部突遭日軍包圍,他在掩護縱隊領導機關撤退的激戰中壯烈犧牲。
黃英,廣東省臺山市白沙鎮西村人,1945年任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四團連長期間被捕,在獄中遭受酷刑仍堅貞不屈,臨刑前發出“千萬個革命者站起來”的吶喊。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因地制宜,因敵施策,分別組成短槍隊、長槍隊、海上隊和市區隊,在城市里打游擊。短槍隊的領導人劉黑仔每戰必身先士卒,成為傳奇式英雄人物。由女隊長方關率領的市區中隊,被稱為“不帶槍的游擊隊”,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臟上。
在“一·二八”事變中奮起抗擊日軍、傷亡八千余人的十九路軍官兵大部分都來自廣東,所以廣東人也把他們叫作子弟兵。廣東人既上陣殺敵,又出錢助戰,廣東的捐款在全國是最多的……
1941年12月,日軍攻占香港,茅盾、何香凝、柳亞子等300余名滯留香港的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遭日軍通緝,面臨絕境。廣東黨組織及東江縱隊歷時半年,營救800余人,實現了無一被捕、無一傷亡的奇跡。這場拯救了中國半個文化界的大營救被茅盾先生譽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以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為代表的華南抗日武裝力量威名遠播,戰功卓著。他們結合獨特的地理環境開展靈活機動的城市游擊戰和神出鬼沒的海上游擊戰;他們發揮固有的僑鄉優勢掙得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他們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為中共中央和英美盟軍傳遞大量寶貴情報。
1944年7月,中共中央軍委在給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的賀電中說:“你們在華南淪陷區組織和發展了敵后抗戰的人民軍隊和民主政權,至今成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使我黨在華南的政治影響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為敵后三大戰場之一。”
華南抗日游擊隊在遠離中共中央、缺乏主力援助的情況下,孤懸敵后獨立自主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造了新穎的技戰術,這為全國敵后抗戰提供了重要借鑒,為全國抗戰的最終勝利建立了不巧功績。
整個抗戰期間,華南人民抗日武裝隊伍發展至2.8萬余人,民兵30.6萬余人,對日、偽軍作戰共3000余次,總計殲敵2.2萬余人,繳獲槍(炮)6700支(門)。
美軍第14航空隊觀察組經過3個月實地考察后向總部報告說,“東江縱隊是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部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其戰斗精神和組織能力令人欽佩”。
紀念勝利:
珍愛和平捍衛正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天,我們紀念抗戰,是對先烈犧牲的告慰,也是對世界和平的堅守,更是對歷史正義的捍衛。
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中華民族比任何國家都更懂得和平的珍貴。
珍愛和平,就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暗流。
近年來,一些勢力試圖歪曲抗戰歷史,否認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甚至美化侵略戰爭;還有人質疑英雄烈士的事跡,消解民族精神的根基。這些行為,不僅是對歷史的背叛,更是對和平的威脅。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行就意味著重蹈覆轍。只有堅定地維護歷史真相,才能讓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珍愛和平,更要增強捍衛和平的能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和平不會從天而降,強大的國力才是不怒自威、捍衛和平的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從“兩彈一星”的突破,到國防科技的飛速發展;從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到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正是這些成就,讓當下的中國有足夠能力守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今天,天安門廣場上的鏗鏘步伐,是與歷史共鳴的節奏;接受檢閱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就是捍衛和平與正義的鋼鐵長城。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撫今追昔,硝煙已然散盡,山河重煥榮光,但那段鐫刻著不屈與抗爭的歷史,那份熔鑄在民族血脈中的抗戰精神,卻穿越時空永久保持著光芒。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抗戰精神,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十四年抗戰中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年抗戰先輩的使命是“救亡圖存”,今天我們面臨的則是新的歷史任務。這場新的“長征”同樣充滿艱難險阻。國際競爭激烈,科技革命挑戰,改革發展重任,無不要求我們煥發當年那種萬眾一心、艱苦奮斗的抗戰精神。
今天,我們緬懷先烈,既是為了銘記他們的事跡,也是為了傳承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讓偉大抗戰精神成為我們在新時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開創美好未來的強大支撐。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當年滄海橫流,國家危如累卵,抗日先烈力挽狂瀾,忠誠履行了他們的責任,如今,每個在平凡崗位上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的普通人,則是新時代的“戰士”。
做好你自己,無愧于先輩,不負于時代,這就是對歷史最好的回答,也是對未來最美的期許。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