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銅釜(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公元20世紀初頭飾“托朱茲”(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藝術博物館藏)。黃維攝
公元前二世紀—公元二世紀紅砂巖磨盤(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博物館藏)。黃維攝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博物館藏文物聯展”現場。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8月27日,“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博物館藏文物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支持,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主題,精選上合組織成員國10家文博機構的文物珍品220件(套)。
據悉,這是上合組織國家文博機構首次在北京舉辦文物聯展。展覽中既有各國古代文明起源、發展、演進過程中的代表性文物,又有凸顯各國之間交往互動的歷史物證。這些珍貴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燦爛星光,反映了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深厚文明底蘊,展現了各成員國經由絲綢之路進行文明對話、互學互鑒的歷史進程。
追溯悠遠文脈
走進序廳,一幅絲綢之路地圖映入眼簾。廣袤的亞歐大陸上,孕育了中華文明、中亞文明、古印度與南亞文明、古波斯與西亞文明、古斯拉夫文明等眾多璀璨文明,匯聚成綿延萬里的文明星河。千百年來,得益于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這些文明在長期交流交往中彼此欣賞、相互借鑒,更加熠熠生輝。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展覽策展人王志強介紹,展覽分為9個單元,分別呈現了各個國家的文明簡史,反映了源遠流長的文明脈絡。展出的文物既是各國獨特的文化標識,也是全人類共享的文明瑰寶;既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也書寫著區域文明交融的動人篇章。
在中國展區,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龍山文化鏤空高足黑陶杯,到刻有“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的西漢陶磚,從唐三彩、宋鈞瓷、元青花,到清乾隆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傳承數千年的火與土之歌,詠唱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旋律。彩陶神人紋雙耳罐是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典型器物之一,罐體肩腹部以黑彩繪制抽象化、幾何化的神人紋,這是融合人形與蛙形的復合紋飾,象征先民對生命繁衍和水資源的崇拜。
與之年代相近的巴基斯坦陶女神像,同樣表現了先民的生育崇拜。這件小巧的女性陶像出土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赫爾格爾遺址,年代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其發型夸張繁復,佩戴飾物,突出的胸部和臀部象征著生育與繁衍,可能是母親神的塑像。
早在5000年前,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先民便馴化了馬匹并開始騎乘,促進了民族遷徙、技術傳播和文化交流。公元前3000年的馬趾骨,出土于哈薩克斯坦北部波泰遺址,帶有明顯的磨削和拋光痕跡,兩側邊緣分布著幾組數量一致的刻痕。專家認為其可能用于巫術祭祀儀式,是研究歐亞草原早期馬文化的重要物證。公元前2000年的馬首形權杖,由一塊黑色石材制成,杖頭浮雕馬首,線條銳利,形態生動,不僅體現了哈薩克斯坦先民高超的石雕工藝,也反映了馬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
見證文化交流
展廳里,豐富多彩的文物組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畫卷,訴說著族群遷徙、交融互動的故事。
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公元1世紀銅釜,出土于羅斯托夫州列蒙特諾耶村佩夏內四號墓地,是薩爾馬泰人的隨葬品。此釜為圓腹,高足,口沿外翻,附四耳,其中二耳為山羊形,二耳為環形。釜腹環飾一道凸起的繩紋帶。據介紹,薩爾馬泰人以游牧為主,其貴族墓葬中隨葬貴金屬手鐲與頸圈、金飾牌、兵器、精美馬具、青銅釜等,還有異域陶器、玻璃器、銀器等,這些文物是薩爾馬泰部落與周邊地區廣泛交往的明證。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貴族女性黃金面具(復制品)引人注目。它是楚伊河谷沙姆希墓地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年代為公元4—5世紀。面具以整片金箔捶揲而成,展現了游牧民族的精湛技藝。面具的雙眼鑲嵌瑪瑙珠,挺直的鼻梁為單獨制作后鑲接,嘴部以凹槽勾勒輪廓。面部裝飾松枝紋,象征“生命之樹”。
白俄羅斯明斯克州利特瓦村出土的銀腰帶精美華麗,是公元14—15世紀克里米亞珠寶工藝精品。它以高純度的白銀打造,鎏金細紋與烏銀鑲嵌交錯生輝,搭扣呈歐洲哥特式風格,圓牌上的紋飾具有韃靼文化特征,體現了東西方工藝與審美的交融。
在眾多展品中,有幾件與龍相關的文物引起了記者注意。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玉豬龍,出土于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龍形玉器之一。它以岫巖透閃石玉精心雕琢而成,豬首象征農業豐饒,龍身寓意土地繁衍,環形軀體與中央大孔暗合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博物館收藏的紅砂巖磨盤,出土于塔克西拉遺址群錫爾卡普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底座雕刻龍臉魚身圖案,別具特色。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浮雕龍頭,出土于布哈拉地區瓦拉赫沙古城遺址。龍的造型逼真,張口露齒,額上有前彎小角。專家推測這是公元8世紀的建筑構件,可能代表著等級身份。
王志強說,龍是中華文明的圖騰性符號,龍的形象出現在上合組織多個成員國的古代文物中,是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
展現絲路盛景
駱駝是絲綢之路文化圖譜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商人、使者牽騎著駱駝,滿載珍品百貨,穿越茫茫大漠,清脆的駝鈴奏響了千年不絕的絲路樂章。
唐代絲綢之路繁榮發展,駱駝與胡人形象常出現在塑像、壁畫中,反映了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此次展覽中有一件體形高大的唐代淺綠釉騎駝陶俑,出土于陜西西安獨孤思敬墓。胡人騎在駝背上,右手高舉,似在揚鞭驅趕駱駝前行,駱駝昂首嘶鳴,尾巴上揚,生動展現了絲綢之路上商旅休憩后再出發的場景。
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古城(公元5—8世紀)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有著“東方龐貝”的美譽。片治肯特古城出土的石塊上用黑色墨水書寫了3行粟特文,書體風格優美,推測出自職業書法家之手。這說明粟特人(塔吉克族的祖先)在公元5—8世紀已經創造出成熟的文字體系。同樣出自片治肯特古城的刺猬形陶器造型別致,背部至后腦勺飾有箭狀細線,模仿刺猬的刺,頭部飾點狀紋樣,鼻部有一穿孔,便于嬰兒吸吮奶液。此器推測為喂養嬰兒的用具,體現了粟特陶工的匠心與工藝。
青花瓷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蓮池鴛鴦圖菱花口盤為景德鎮窯燒制而成,通體使用從西亞地區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繪制圖案,呈色靛藍沉穩。圖案由多層裝飾帶組成,布局繁滿而結構清晰,內底飾有蓮池鴛鴦圖,又稱“滿池嬌”圖。王志強介紹,這種青花大盤或為元代統治階層用品,或為西亞、中東地區訂制的外銷瓷器。
伊朗國家博物館珍藏的薩法維時期(公元16—18世紀)青花瓷瓶,出土于阿爾達比勒,帶有阿巴斯一世款識。薩法維王朝對青花瓷的喜愛深受中國影響,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伊朗的中國瓷器風靡薩法維宮廷,這也激發了伊朗工匠的本土再創造。這件瓷瓶將波斯器形與中國紋樣巧妙融合,體現了跨文化交流的成果。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王志強說,希望廣大觀眾走進展廳,在跨越千年的文物珍品中探尋不同文明的根脈,感悟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智慧。(本報記者 鄒雅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02日第07版)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