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難忘的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粵劇晚會演出劇照。
2005年,“難忘的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粵劇晚會上,紅線女(中,紅衣者)等合唱粵語版《大刀進行曲》。
2025年9月2日晚,廣州中山紀念堂,“難忘的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粵劇晚會”將在這里上演,以粵劇這一嶺南文化瑰寶為載體,跨越80年時空,向那段浴血抗爭的歷史致敬。
星光熠熠:全省粵劇精英集結
此次晚會堪稱粵劇界的“巔峰盛會”,陣容之鼎盛創下近年紀錄。倪惠英、曾小敏、歐凱明、黎駿聲、陳韻紅、蔣文端、麥玉清、崔玉梅、瓊霞、蘇春梅、吳非凡、李嘉宜——12位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得主悉數登臺,以深厚的藝術功底詮釋家國情懷。不僅如此,彭熾權、林家寶、文汝清、黃春強等一眾一級演員,攜手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百余名粵劇精英共同參演,打破院團界限,整合省市優質藝術資源。省市相關領導將與近2000名市民觀眾齊聚現場,在絲竹粵韻中重溫歷史、緬懷先烈。
歷史回響:十年之約續寫初心
中山紀念堂,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建筑,本身就是抗戰勝利的“活見證”——1945年9月16日,廣東地區日軍簽字投降儀式正是在此舉行,見證了中華民族洗刷屈辱的重要時刻。80年后,粵劇人登上這片具有特殊意義的舞臺,以藝術之名延續歷史記憶。
自1995年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起,由廣東粵劇促進會主辦的“難忘的歲月”晚會便以“十年一約”的形式,成為粵劇界銘記歷史、致敬英烈的標志性活動,將紅色基因與粵劇藝術深度綁定。
“粵劇界前輩在80多年前就展現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當年他們奮起抗爭、義演籌款、反抗日本侵略者,今天我們更要傳承前人的愛國情懷,用藝術生動反映中華大地上波瀾壯闊的壯美畫卷。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倪惠英表示,“這次我們組織全省粵劇界同仁舉辦這場不同尋常的演出,所有的參演者都展現出粵劇人高度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認真態度投入到這臺晚會的創作和排練中,整臺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大篇章:經典藝術致敬烽火歲月
南都記者了解到,晚會精心設計了“怒吼吧!黃河”“蕩寇奇志”“烽火燃情”三大篇章,通過多種表現形式,層層遞進展現抗戰歲月的壯闊畫卷。
第一篇章“怒吼吧!黃河”,在悲愴中喚醒抗爭力量。開篇曲《黃河怨》創新融合《黃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與粵劇“流水南音”的婉轉唱腔,由倪惠英、崔玉梅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領唱。作品以一位戰爭中喪子母親的視角切入,從最初的悲痛嗚咽,逐步升華為對侵略者的憤怒控訴、對民族命運的深切吶喊,唱出了中華民族從苦難中覺醒的精神內核。緊隨其后的折子戲《南拳》之“血戰淞滬”,由一級演員陳振江主演,聚焦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奔赴淞滬戰場的悲壯史實。舞臺上剛勁有力的蔡李佛拳招式及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將粵地兒女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英雄氣概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篇章“蕩寇奇志”,以紅色經典傳遞信仰之光。此篇章集結多位名家重現膾炙人口的抗戰故事。《紅燈記》中的“痛說革命家史”“赴宴斗鳩山”“刑場斗爭”,《沙家浜》中的“智斗”“堅持”“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等紅色經典選段輪番上演。歐凱明、黎駿聲、陳韻紅、瓊霞、蘇春梅、吳非凡、李嘉宜等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與彭熾權、林家寶、李虹陶、陳健超、冼鑒棠等一級演員接力登臺,憑借精湛的唱念做打,將李玉和、阿慶嫂等經典角色的堅定信仰與智慧勇氣刻畫得入木三分。熟悉的旋律、動人的劇情,讓觀眾在粵韻聲中重溫紅色記憶,深刻感受信仰鑄就勝利的精神力量。
第三篇章“烽火燃情”,敘述粵劇人的血性擔當。該篇章聚焦“粵劇人與抗戰”的緊密關聯,通過真實故事改編與象征手法,展現粵劇界的愛國情懷。一級演員玉龍主演的折子戲《精武陳真》,講述廣東民間武術家的抗日故事;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文端與一級演員李偉驄合作的折子戲《罷演》,則根據粵劇演員為抵制日軍脅迫、不惜斷腿拒演的真實事跡改編,體現了粵劇人的血性與尊嚴。一級演員黃春強主演的《夢·紅船》以“紅船”這一粵劇文化符號為象征,通過夢境與現實的交織,表現粵劇人放棄舞臺、投身抗日洪流的決心;而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曾小敏主演的《繡紅旗》,則將時間線延伸至解放戰爭時期,以江姐為原型,用激昂的唱腔與深情的表演,唱出革命先烈對新中國曙光的熱切期盼,為整場晚會注入光明與希望的力量。
晚會尾聲,全體演員將身著盛裝登臺,齊聲合唱《歌唱祖國》,以嘹亮的歌聲為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畫上圓滿句號。
幕后初心:粵劇人的家國擔當
本場晚會由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胡智榮文化基金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其初心是延續粵劇表演藝術大師紅線女1994年創立廣東粵劇促進會時的理念——“以藝術服務社會、以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80年前,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用熱血換和平;80年后,我們站在中山紀念堂的舞臺上,用粵劇藝術重述這段歷史。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演出,而是粵劇人與革命先烈的跨時空對話。”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曾小敏表示:“此次晚會廣東粵劇界團結協作、共創精品的典范之作。我們打破了院團壁壘,整合了全省優質粵劇資源,展現了粵劇界的凝聚力,共同致敬偉大的抗戰精神。”
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倪惠英是少數幾位連續4次參與這場“十年一約”粵劇晚會的粵劇名家。“1995年,第一次晚會在南方劇院演出,我演出折子戲《放下你的鞭子》。”她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透露,這次是領唱開篇曲《黃河怨》。“創作團隊反復打磨,從唱詞到配樂精雕細琢。唱到后面,我自己都唱哭了。”
而第一次參加“難忘的歲月”晚會演出的一級演員李偉驄表示內心很激動,他在粵劇折子戲《罷演》中的扮演“小武王”蔡醒漢。“漢哥是抗戰時期愛國藝人的鮮活縮影,其身上的民族氣節與抗爭精神令人動容。”李偉驄說,“最讓人震撼的是他‘斷肢罷演’的抉擇。為徹底擺脫日本人的逼迫,他不惜讓妻子打斷自己的腿,以‘練功跌傷’的假象抗爭,用身體代價踐行‘愛國藝人骨頭硬’的誓言。這份將個人安危、家庭生計拋諸腦后,以生命守護民族尊嚴的精神,正是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不屈意志的寫照,讓‘愛國藝人’四個字超越了舞臺角色,成為永恒的精神符號。”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