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短視頻平臺上以“罵游戲”“戒網癮”為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大量相關視頻。這些視頻中的博主通過批評游戲,刻意放大其負面影響,從而制造家長群體的焦慮情緒。在積累了一定關注度后,他們便順勢推廣號稱能“戒除游戲癮”“提高成績”的各類課程,價格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由于精準抓住了部分家長的心理,這些課程吸引了不少家長。
孩子沉迷網絡是一個困擾眾多家長的難題,這讓家長對網癮充滿恐懼。部分博主正是利用這種恐懼,將游戲的負面影響無限放大,讓焦慮的家長失去理性判斷,從而落入商家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相比于直接宣傳如何戒網癮,掛羊頭賣狗肉的“罵游戲賣課程”無疑更加“技高一籌”。
“罵游戲賣課程”的泛濫,本質是一門踩著家長焦慮的“割韭菜”生意,其背后的夸大宣傳與違規營銷早已突破行業底線,違背了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與教育常識。而且,家長報課時往往沒有正式服務合同,權利義務界定模糊,一旦發生糾紛,機構要么拒絕退費、拖延處理,要么直接失聯,家長維權時舉證難、成本高,陷入投訴無門的困境。據統計,自2025年1月至8月8日,全國范圍內涉及“以罵游戲之名售賣課程”的輿情信息總量已達44668條。
治理“罵游戲賣課程”亂象,需要監管部門、平臺與家庭形成合力。從監管層面看,相關部門需關注到“戒網癮課程”市場亂象,嚴查機構與個人的教培資質,對未備案、無資質的經營主體依法取締;同時加大對虛假宣傳的打擊力度,將“百分百戒癮”“短期提分”等夸大話術納入監管重點,對違規營銷行為從重處罰。短視頻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也需履行審核責任,對夸大宣傳、違規推廣課程的內容及時下架,切斷亂象傳播的渠道。
對于家長而言,選擇相關課程時,除了核實培訓機構和授課老師的資質之外,更要警惕夸大宣傳。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引導,不存在“快速戒癮”“一勞永逸”的捷徑,對違背教育規律的承諾要堅決說“不”。
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網絡沉迷往往與家庭環境相關。與其花錢買“戒網癮課程”,不如多花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玩游戲的真實需求。因為,來自父母的愛與陪伴,或許是比任何“戒網癮課程”都有效的良方。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