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孩子,但我倆侄子,都是這樣的。
不管你跟他說啥,他來來回回就答那幾句。
“馬上要開學了,你作業再不抓緊做,到時候有你哭的。”
“那咋了,如何呢?又能怎?”
“吃點蔬菜,不要挑食。”
“你強迫我?我就不吃,中式教育你贏了!”
“怎么,我們現在誰說你,你都不聽了是吧?”
“呵呵,0人在意。”
“嘶,你這孩子,是不是非得上點手段才行!”
“我就知道,原生家庭,我遲早遠離你們。”
幾句話嘔自己一肚子氣,對方拿著手機頭也不抬地補刀:“無惡意哈,你杠就是你對。”
聊起這些,是看到有個博主感慨,社會正在批量生產“爛梗小孩”。
他說一個同行朋友直播,有小孩上麥。
十來歲,給主播刷成千上萬的同時,還滿嘴爛梗,多到已經成了批發狀態。
有一次他坐公交車回家,上來一群小學生,五六年級的樣子。
跟沒接受過教育一樣,上車就在那吵吵,鬧得乘客不堪其擾:
“雞你太美!”
“666啊也是被大家玩上了!”
“那咋了。”
博主說,以前說網游是洪水猛獸,是電子鴉片,每一代都有這種被污名化的娛樂,它可以是打麻將,可以是斗蛐蛐。
但是手機不一樣,它現在不僅是娛樂,簡直全面占據了生活,這就非常影響小孩的心智發育了。
他們沒辦法篩選信息的好壞,只能全權接受,再加上大數據的推送機制——
中老年一刷全是子女不孝,青年一刷全是就業焦慮,小孩子刷到爛梗,刷到罵家長罵同學罵老師,全是共鳴,很難舍棄。
02
“爛梗”的滲透率有多高?
網上有個吐槽弟弟妹妹們的“合集”:
“我表弟對我姨媽說,‘孩子你無敵了’。”
“昨天接我幼兒園的弟弟放學,有個小孩在那哭,不知道誰教他的,他說‘這人真唐’。”
“我媽帶我弟去旅游,我弟嫌累,一路上都是‘我看見我太奶了’,給我媽氣的。”
“我接我弟弟放學,從校門口沖出來就對我喊‘oi,小鬼,感覺有點火熱嘛,懂我意思吧,我需要冷靜冷靜’,就開始搶我奶茶喝。”
“我表妹中班,四歲,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它善’。”
“之前在外面散步,看見一個媽媽在追她的孩子,孩子邊跑邊說‘追得上我嗎?老弟’。”
有的孩子還會電搖。
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鬼喊鬼叫地搖著花手挑釁你。
不得不說,莫名其妙,但在讓人生氣這點上十分奏效。
“這些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是既沒看過課外書,也沒看過文學明珠,沒看過雜志,也不讀網文,甚至連課本都沒讀過兩遍,完全就是被短視頻填充的快餐腦袋一只。”
講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老早之前火過一個詞,叫“累丑”。
特指因連續熬夜,加班等高強度勞動、嚴重睡眠不足,進而呈現出的枯草一般被吸干的無生機丑感。
當年全網都在用,朋友圈高頻出現。
但是很快就被人戳破了這種“收獲新詞,用上新表達”的假象:
“看來網友的平均語文水平,已經退化到不會打憔悴兩個字了。”
就跟用多了表情包之后的成年人,離開表情包之后,好像不會溝通了一樣。
不會描述自己的情緒,語言越來越貧瘠。
一聲臥草千變萬化,一個草字走遍天下。
反映在孩子身上,是限制了他們最重要的想象力和表達力。
網上有老師曬出孩子們的作業。
作文里描寫內心活動,用“心里慌得一批”。
模仿造句,寫“不要998,不要998,不要998,只要99.8,新鮮手機帶回家”。
課內外填空,寫“栓Q”、“少壯不知瘦子好,錯把微胖當成寶”。
雖說不能一棒子打死,但這些確實看得人五味雜陳。
尤其是父母。
我一朋友說,她一聽見孩子滿嘴爛梗就頭疼。
說有個詞叫“腦腐”,指一個人過度瀏覽網上的低質量內容,精神或智力狀態出現了衰退。
簡而言之就是,腦子腐爛了。
“我感覺我兒子就腦腐了。”
她一邊嘆氣,一邊給我講了件更讓人吃驚的事。
03
說出來你們估計也得懵。
現在小學生最流行的IP,是“美國山海經”,也叫“AI山海經”。
頭一回聽她說時我理解了好幾秒,還是沒想明白。
后來朋友點開手機,我瞅了一會,感覺自己成了人工智障,像聽不懂人話的Siri:“我好像不太明白。”
它們長這樣。
耐克鯊魚,鵝式轟炸機,咖啡忍者,香蕉猴,仙人象,木棍人,星球奶牛……
像是AI大雜燴吃多了吐出來的,又像核廢水喝多了變異了的。
一堆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胡亂結合在一起,還各個有名有姓。
最出名的是這只三腿耐克鯊魚,叫Trallallero Trallalla。
翻譯成中文,是“特拉拉勒歐 特拉拉辣”。
這個木棍人,叫“Tung Tung Tung Sahur”(痛痛痛痛痛 撒忽辣)。
這個香蕉猴子,叫“Chimpanzini Bananani Wowx3”(新盤基尼 巴那尼尼 哇哇哇)。
名字起得,像是有人不小心一屁股坐鍵盤上了。
這些拼湊出來的生物,看久了怪異得很,卻是現在小孩哥小孩姐們圈子里最流行的東西。
它不僅有一套完整的家族族譜,而且成員還在不斷更新,劇情也圍繞著暴力,暗黑,擦邊內容。
有個網友發視頻,內容是他兒子穿著“美國山海經”的衣服,如數家珍。
網友對兒子無語,說的是人類語言么?怎么一句聽不懂……
然而那么拗口的名字,小孩哥一個錯的都沒有。
評論區里甚至有人夸贊:“非常流利不卡頓,這在圈子里算博士級別了。”
視頻爆火后,無數家長終于明白了自家孩子天天嘴里叨咕的是什么。
還有家長曬出孩子背“美國山海經”背睡著的圖。
但其實這些奇怪生物,就是國外盛行的“腦腐文化”。
借助手機,輕而易舉地打入了孩子的社交圈。
04
歸根結底,還是手機。
所以文初那位博主會感慨:“沒想到我這么一個網癮少年,會想跟家長說,少給孩子看點手機吧。”
但是這個現象又很難杜絕,因為手機是一個非常低廉的娛樂方式,對于一部分父母來說,是輕松打發孩子解放自己的神器。
真話就是這么難聽。
很多時候被孩子煩到,干脆拿個手機給他看會動畫片清靜一下。
由此,電子產品從小就進入他的生活,從小就替代你去陪伴他,等他產生依賴了再一刀切,告訴他不能玩手機,不可能的。
費心觀察一下,那些沒有沉迷手機,沒被手機養廢的孩子,他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
有位心理咨詢師給出了答案:
“我們項目組的一位教授,她老公快四十歲的人,和七八歲的女兒,兩個人用超市的大廣告紙,疊了個巨大的‘東南西北’。
兩個人四只拳頭塞進去,配合著玩,孩子笑翻了,爸爸也笑翻了,玩得超級開心。
所以永遠要記得,孩子小的時候,家庭成員有沒有趣,你們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有沒有趣,才是關鍵。”
試著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人和人在玩。
推開門,就是田野,和朋友瘋跑,一起打鳥,一起釣蝦。
但現在的孩子,生活太無聊了。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和父母沒得聊,一講話就是懟,一講話就崩。
再一個,他們也需要用手機來減壓。
他們的日常,一開門就是電梯,下了電梯就上車,再下車就是學校,學校里是上課,上完回到家,還是在學習,還要被期待:
“今天考第十,下次能不能考第五。”
他沒有地方釋放壓力,所以靠游戲減壓,靠刷視頻減壓,才會讓你覺得:“怎么好好的孩子,養著養著就‘爛’了?”
那怎么解決呢?
今天咱不說大道理,也不責怪某一方,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就非常值得大家的思考和注意。
你有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孩子培養一門興趣愛好呢?
你有沒有經常帶孩子出門呢,不管是旅游還是運動,甚至只是去超市買點東西呢?
如果你的業余時間只有手機,那你不讓他玩手機,玩什么呢?
你有做過這些嗎?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會禁止孩子玩手機,那孩子干嘛?在家里靜坐嗎?
你如果希望孩子去讀書,那你也得讀。
而對于孩子,手機怎么用,用多久,在哪用,可以配合著下面這篇干貨,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