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在學校教書,卻時時關心著上千個少年兒童學習、成長;孩子們親昵地叫她“阿姨”,她卻是指導、幫助少年兒童走上光明大道的最好的老師。她,就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和全軍優秀校外輔導員,先進青少年工作者,全國自強模范,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獲得者——張培英。 身殘志堅
1960年5月的一天,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工作者張培英正在實驗室值班,“轟隆”一聲巨響,突然的煤氣爆炸把她掀翻在地。40天以后,她從昏迷中醒過來,知道自己已經被燒得通體鱗傷,面目全非,雙手也傷殘了。她頑強地與傷病搏斗,治傷、植皮、鍛煉肌體功能……7年過去了,她覺得自己可以繼續為黨工作了。可是,組織上給了她一等殘廢軍人的待遇,讓她長期休養。這位青年時期就參加過愛國民主運動,在解放前夕面對拿槍的敵人也不曾膽怯的女戰士,在2500多個因治燒傷而忍受痛苦的日日夜夜里都沒有掉過一滴淚的共產黨員,此刻卻流淚了。她不愿意自己的后半生就這樣平平淡淡地休養過去,她還要找到自己的崗位,為共產主義的事業繼續工作下去,她要發光發熱,讓自己的生命再放異彩。
1967年,正是十年浩劫開始的時候。一天,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西門旁,擺起了一個“免費書攤”,上學必經這里的孩子們好奇地圍了過來,有的同學發現擺書攤的阿姨和一般人長得不一樣,那張似乎是變了形的臉怪可怕的,他們不敢接近她,還有人向她投石塊。但這位阿姨卻微笑著說:“拿書去看吧,孩子!”一個調皮的孩子覺得這位阿姨挺和藹,“啪”地給敬了個禮,接過一本書,轉身跑了。開始害怕的同學也不害怕了,爭相借閱著自己喜歡的圖書。
擺書攤的就是身殘志堅的張培英。她找到了新的崗位——校外教育事業,她自己掏錢買了各種圖書,開始和孩子們接觸,然后一步步艱難地走進孩子們心中。
以后的23年里,她常年奔波在軍事醫學科學院上千個孩子的家庭和孩子們所在的十幾所學校之間,一次又一次到校了解情況,一次一次地走訪家長,她靠著鋼鐵般的意志,克服著自己步履遲緩、行動不便的困難。她的精神感動著千家萬戶。
一次家訪,她上樓時不慎一腳踩空,猛地跌了下去。過了一陣,她強忍著疼痛,咬咬牙站起來,辦完事,她讓人攙扶著回到校外輔導站,直至晚上送走最后一個學生,她才想起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診斷是左腳掌骨粉碎性骨折,給她打上了石膏,回到家里已是深夜12點了。第二天一早,她又讓家里人用推車把她推到了輔導站。以后,每天都讓大孩子把她推去,午飯讓家里人送來,以減少別人的麻煩。傷殘痛苦對她來說都不算什么,因為她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崗位——校外輔導站。
可親可敬
軍事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輔導站在張培英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了。這是一間長年閑置的舊庫房,張培英發動家長和院里的同志們義務勞動,把它清掃干凈。輔導站有圖書館,還有籃球、排球、軍棋、跳棋等各種體育用品,張培英主動要求當站長,她要對孩子們負責。
輔導站不光組織孩子們游戲,張培英還開動腦筋,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請老紅軍、老八路作報告;每到“六一”把“三好生”、“好孩子”和“好家長”召集起來,照光榮像;成立電腦、航模、工藝等興趣小組;給成績差的學生辦班補習功課……她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她已經走進了孩子們心中,成為他們可親可敬的朋友,孩子們親昵地叫她“張阿姨”。
一天晚上,張阿姨在校外輔導站閱覽室修補圖書,一邊補,一邊盤算著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她想到有個淘氣的同學這兩天又逃學了,他爸爸出差去了新疆,媽媽上夜班,現在……她坐不住了,馬上收拾好屋子,關上燈,走出輔導站,向那個同學家走去。那個同學果然不在家,張阿姨就摸著黑四處尋找,終于在一個磚堆旁看見了他,他已經睡著了。張阿姨又心疼又著急,把他叫醒:“起來,跟我回去。”從這天起,張阿姨在這個同學家住了幾個月,每天給他補課,給他講故事,講做人的道理。這位同學很受教育,不僅再也不逃學了,后來還被學校評為“三好生”。
有一位同學,到商店買衣服的時候,把一條褲子悄悄藏起來,被人家發現,受到撤銷團支委、團內警告的處分,同學們看不起他,從此他一蹶不振。事發那天,張阿姨親自到派出所把他領回,后來就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在哪兒跌倒,就要在哪兒爬起來。后來,這位同學終于邁進了大學校門。和張阿姨告別的時候,他流著淚激動地說:“我永遠忘不了您的叮囑,我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明,我要堅定地走下去,再不回頭。”
一個女學生因為看了黃色書刊,思想復雜,成天與一伙流氓混在一起。家長打了她幾次,管不了了,就把她趕出家門。張阿姨知道了,就跟蹤尋覓,在他們活動的“據點”守了好幾天。一天,這個女孩出來了,張阿姨立刻上前把她拽住。為了避開流氓的糾纏,在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下,讓這個女孩單獨住在一個地方,張阿姨白天給她送飯,晚上和她談心,陪她住宿。女孩開始幾天不說話,張阿姨就耐心地勸導。女孩感動了,說:“張阿姨,您說得全對,可事到如今,已經晚了,您不要再為我費心了。”張阿姨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誰說晚了?你先耐著性子把這幾本書讀完,阿姨再和你談。”
一連幾天,女孩讀著《去意彷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越讀,內心燃燒的火焰越烈,終于,她控制不住悲傷,伏在張阿姨的肩上“嗚嗚”哭了起來,下決心與自己的過去告別,開始新的生活。后來,張阿姨又主動給她聯系工作,安排生活,經常關心她的成長,使她成為一名合格的工
23年來,張培英輔導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把他們送上光明大道。他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這位可親可敬的校外輔導員“張阿姨”,張阿姨身殘志堅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為他們樹立了做人的楷模。
無私奉獻
張培英擔任大院校外輔導站站長,對大院上千名少年兒童盡心盡力,已經夠辛苦的了。但她沒有滿足,她還關心著大院所屬的萬壽路地區的校外教育事業,她把這個區兩萬名少年兒童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萬壽路少年之家開始成立時沒有活動室,張培英四處奔走,呼吁社會資助,還以區人大代表的身份寫提案。1984年,4間活動室終于動工了。可是蓋到一半,經費不夠,又停工了。張培英著急了,帶著少年之家的負責老師去找基建工程兵單位,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隊隊長求情,工程隊深受感動,決定“不賺孩子的錢,蓋!”活動室終于蓋成了。
每周有1000多個孩子到少年之家來活動,張培英發現院里沒有廁所很不方便,就又寫提案,積極幫助解決。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組后,急需建個舞蹈室,她一面上下呼吁想辦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積蓄1000元。同志們知道她身體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錢,通過組織把錢退給了她。可是第二天,她又把錢送來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這筆錢,用它設立了“培英獎”,用來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
張培英關心著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電話告訴少年之家的尤老師:“給你們搞到了兩棵棗樹。”尤老師高興地說:“我們馬上去挖。”掛了電話,尤老師臨時處理了別的一點事,等到轉身要去取棗樹時,發現張培英已經把棗樹送來,并且用她那雙十指九殘的手把棗樹栽好了。尤老師當時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淚水涌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動室前種的羊胡草,是張培英冒雨送來的;院大鐵門上另開個小門,是她請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從家里搬來的;美術室的木刻材料、展板,是她給找來的;會計室窗戶外的鐵欄,是她出錢定做的……她默默地奉獻著,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
張培英在與學校聯系的過程中,把對學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事。學校缺老師,她幫著去聘請;老師病了,她帶著自己買的營養品去看望。一次,發現一位老師的愛人陪床需要鋪蓋,她連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來。有的老師要看病,怕時間長耽誤上課,她主動幫助老師掛號取藥……她默默地奉獻著,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
23年來,忘我的工作使她除了燒傷留下的殘疾外,又增添了嚴重的心臟病、膽結石、關節炎等十幾種疾病,但她總是把這些置之度外。1991年6月28日晚上,她拖著病重的身體家訪,安排暑假游泳活動,12點多才回家。第二天上午,她給幾個家長打電話,詢問孩子們的考試情況,還帶一個孩子去圖書室取書。6月29日下午,她去參加軍事醫學科學院紀念“七一”大會,她站在講臺上作報告,介紹她為之奮斗的校外教育事業,展示她博大的胸襟。當她講到:“我感到為黨工作的時間不多了,更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時,她的心臟病突然加劇,她倒在講臺上,再也沒有醒來……
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65年,她在校外教育戰線上奉獻了23年。她為少年兒童們留下了校外輔導站、少年之家;留下了圖書、電視機以及各種活動用品,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位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
而她自己呢?居室里只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舊家具,一張硬板床,鋪著草墊子,有一個書箱還是參軍時部隊給做的。長期以來,她每月交30無黨費,多次為教育、社會福利事業和災區群眾捐款捐物,每次都是幾百元、上千元。她默默地奉獻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