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的《牧野長歌》詩意講述了支教教師的心路歷程,南開大學的《張伯苓》聚焦抗戰時期張伯苓的人生經歷和愛國精神,河北傳媒學院的《雙雪記》則是對《竇娥冤》經典的重新演繹與發掘……近日,京津冀三地14所高校的15部戲劇作品相繼登上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人藝小劇場。作為今年“‘京’彩文化青春綻放”文藝行的重要活動之一,“青春綻放·戲聚京津冀”大學生戲劇展演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辦。在北京人藝的全方位指導下,青年學子們以多樣性藝術展示自己的藝術創造與表達能力。
自今年3月公開征集參演劇目以來,本次展演將校園戲劇普及公益活動覆蓋至京津冀三地,從42部報名作品中遴選出15部。在8月22日舉行的開幕儀式上,首都師范大學的《牧野長歌》、南開大學的《張伯苓》、河北傳媒學院的《雙雪記》三部原創作品代表京津冀三地高校率先進行展演。之后,北京師范大學的《我們的荊軻》、中國傳媒大學的《趙氏孤兒》、清華大學的《向上、向下》、中央戲劇學院的《周沖的雷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家書》等作品陸續登臺。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人藝專門組建了由導演、演員、舞美及戲劇教研員組成的輔導團隊,深度參與排練指導和全要素彩排,多個業務部門全程跟進各環節。青年學子在人藝老師的指導下,對作品和表演不斷打磨、調整,讓他們慢慢從“參與者”真正變成“劇中人”,對舞臺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作品中的家國情懷也有了更真切的體悟。
北師大北國劇社此次展演的《我們的荊軻》由莫言編劇,已經有人藝版本的作品珠玉在前,屬于名作改編。其導演、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李金錄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人藝派來的指導老師楊明鑫反復看過他們的表演視頻,所以提供的指導有的放矢。
“針對我們小劇場的特點,他建議我們在表演中加入‘將軍走步’等戲曲元素,再比如讓高漸離的扮演者以說書者的方式表演,用河南梆子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呈現出的效果非常大氣,而且經過他設計改造的轉場極具有美感。”李金錄說。此外,人藝的音效和燈光老師對舞臺的再創作提升了整個作品的質感。“比如在某個段落為荊軻打上方形的燈光框,好像在舞臺上又創造出一個舞臺,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人藝風格’背后的專業水準與嚴謹態度。”
參加此次展演的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是一堂藝術形式的思政課。北京人藝黨組書記周彤表示,下一步,北京人藝將繼續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合作,共同探索搭建高校戲劇美育教育交流平臺,為青年成長和戲劇發展賦能,為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注入戲劇力量。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