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萬安公墓所在之地水草豐茂。據傳,有一年初夏,乾隆皇帝巡游至玉泉山上,走至此地,有小花蛇和小烏龜圍著他轉了三圈兒,忽地消失在草叢里。乾隆皇帝下旨:“此地為龍游龜藏之所,乃天寶地靈之域,爾后附近村民不得在此打魚摸蝦,割草伐薪,違者按破壞大清風水龍脈論處。”自此這里便成了清廷的皇家禁地,并派人在此看守。
1930年,香山腳下這塊“風水寶地”建成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墓,這里長眠著百余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著一定重要影響的仁人志士,其中抗戰名士便有馬占山、陳同生、戴望舒、蕭軍、穆旦等。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他們曾以不同形式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之中,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
馬占山
打響中華民族抗日“第一槍”
在香山萬安公墓水字區,有一處坐西朝東的墓地,墓蓋為漢白玉雕制而成,四周刻有精美的紋飾,墓碑的碑額和碑身兩側共有四處鋸齒形的雕飾,盡顯古樸而莊重,這里長眠的是打響中華民族抗日“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
馬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豐潤,1885年生于吉林懷德。早年投身綠林,發跡于奉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馬占山在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他力排眾議,主張堅決抵抗日軍的侵略,并于10月19日當眾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擾亂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屬我保衛地方之責”。他親自視察防地,修筑防御工事,積極準備抵御敵人的襲擊。此時,有親日派企圖勸馬占山向日軍投降,馬占山堅決拒絕,并表示“吾奉命為一省主席,守土有責,不能為降將軍!”
嫩江橋位于洮昂鐵路中段,是通往齊齊哈爾的咽喉,日軍欲侵占黑龍江,必先奪取嫩江橋。11月4日凌晨,日軍在飛機、大炮和裝甲車掩護下,出動4000多人向嫩江橋發起進攻。馬占山指揮軍隊在嫩江橋及附近地區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場殊死拼殺。19日其率部有計劃地退守克山、拜泉、海倫。至此,歷時16天的“江橋抗戰”結束,由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此后馬占山組織了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集中于黑龍江東部配合作戰。
1937年“七七事變”后,馬占山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1938年8月下旬,馬占山訪問延安,以促進抗日統一戰線。抗戰結束后,馬占山避居北平。1948年底積極參與和平解放北平活動。1950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安葬于香山萬安公墓。
陳同生
參與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工作
陳同生墓位于萬安公墓綠樹叢中,他是抗戰時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據《江蘇抗戰紀事》載:陳同生190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7年參加廣州暴動,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九一八事變”后,四川成都各界發起反日同盟,陳同生參與其中,積極進行抗日救國活動。
1939年9月,江蘇省委派陳同生到江南抗日游擊區根據地蘇州、常熟、太湖一帶參加武裝斗爭,出任江南抗日義勇軍指揮部秘書長。1940年,陳毅率部開辟江北抗日根據地,陳同生隨軍到江北任蘇北縱隊(即挺進縱隊)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3月,陳同生調到蘇中軍分區第四分區,擔任政治部主任、蘇中第四地委委員,任務是擴大抗日根據地,聯合當地的抗日進步分子,與當地實力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同年10月,日軍在蘇中地區進行大掃蕩。組織上派陳同生開辟通海(今南通、海門)根據地,占領了被敵人控制的最后一個據點,使淪陷三年的通海地區得以解放。1941年12月,陳同生調任蘇中東南行署主任。海啟(今海門、啟東)警衛團成立后任政委。1942年夏,該團攻打日偽占領的據點,大獲全勝。
1942年10月,陳同生任中共蘇中第二地委委員兼蘇中第二分區專員。后來泰東和東臺合并成立了東臺警衛團、興化警衛團,粉碎了日偽的“掃蕩”“清剿”,擴大了根據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華中局派陳同生參與接管天長、六合、淮安、淮陰等中小城市,協助建立華中局機關。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同生曾在南京、上海任要職。1968年1月25日逝世。
戴望舒
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戴望舒墓位于萬安公墓南側,掩映在綠樹叢中。灰色的水砂石墓碑正中鑲嵌著一塊白色大理石,上面鐫刻著:“詩人戴望舒之墓一九〇五—一九五〇茅盾題”。
戴望舒,字朝安,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以《雨巷》最為知名,故有“雨巷詩人”之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的鐵蹄不斷踏入中華大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難當頭,一向沉浸在象征主義詩歌世界中的戴望舒也被殘酷的現實所驚醒。
1938年,戴望舒與許多文藝界人士一道,積極參與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并當選為香港分會理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還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發表了許多謳歌抗戰的詩文。同時主編《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積極宣傳全民抗戰。
香港淪陷后,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入獄。在日本兵營的酷刑室里,他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手指因反復受刑而變形,但是他卻始終拒絕供出抗日同僚的名字。在陰暗潮濕的牢獄中,他奮筆寫下著名的《獄中題壁》,抒發英勇不屈抗戰情懷。
1942年7月3日,戴望舒獲釋,隨即創作了獨具愛國意義的長詩《我用殘損的手掌》。此后,他繼續參與抗日文化活動。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在北京病逝,遂葬于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時任文化部部長茅盾親筆書寫了“詩人戴望舒之墓”七個大字。
蕭軍
創作首部抗戰小說《八月的鄉村》
著名抗戰作家蕭軍墓位于萬安公墓金區,由墓碑、墓蓋組成。墓碑高兩米有余,上方鑲嵌著蕭軍與夫人王德芬的合影照片。下方鐫刻著“先父蕭軍、母王德芬之墓”。整座墓地簡樸、凝重。
蕭軍,生于1907年,遼寧義縣(今凌海市)人。“九一八事變”爆發,蕭軍在沈陽目睹城市淪陷慘狀后,前往哈爾濱。1932年2月,他又一次目睹了哈爾濱的淪陷,受到了極大刺激。這一年,他在哈爾濱化名“三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并逐漸和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走到了一起。
1933年春夏之際,蕭軍與吉林磐石縣抗日游擊隊的傅天飛相見和長談,當時磐石游擊隊在楊靖宇領導下的斗爭取得重大勝利。蕭軍被游擊隊的英雄事跡所鼓舞。1934年春季間,他根據磐石游擊隊提供的真實材料,加上藝術上的虛構以及蕭軍個人在從事文學事業前的軍隊生活體驗開始創作小說《八月的鄉村》。
該小說圍繞描寫“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愛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展現了東北人民不甘當亡國奴,誓死保衛家鄉,爭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八月的鄉村》出版后,因揭露日軍暴行而遭到查禁,在民眾中卻得到傳播。它是第一部以“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斗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被視為抗戰文學的經典之作。
穆旦
青年詩人滿懷悲情寫下《哀國難》
穆旦墓位于萬安公墓林蔭道旁,墓碑為白色,中間嵌有黑色大理石,上刻“詩人穆旦、夫人周與良之墓”。墓蓋亦為白色,中間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詩人的生平。
穆旦,本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查良鏞)堂兄。1918年生于天津。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
1935年華北危急時,穆旦滿懷悲情寫下愛國詩篇《哀國難》,訴說淪陷后的慘狀,呼喚國人覺醒與抗爭。他勇敢地走上街頭,參加了“一二·九反日大游行”,積極宣傳抗日。
1941年,烽火連天,國土淪喪,穆旦奮筆寫下六十行長詩《贊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難和血泊中的再生。
1942年,24歲的穆旦已在西南聯大執教,但出于報國之心,投筆從戎,報名參加中國入緬遠征軍,并隨軍出征緬甸抗日戰場。他親歷了緬甸戰場與日軍的戰斗,隨后又在大撤退中從事自殺性的殿后戰。野人山重巒疊嶂,原始森林瘴癘橫行,官兵斷糧斷水,穆旦九死一生撤至印度,在中國軍營中養病。過了三年,他根據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寫下了長詩《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抗戰勝利后,穆旦來到北京工作,繼續進行詩歌創作與編輯,因與辛笛等詩人合出詩集《九葉集》而得名“九葉派詩人”。1977年病逝于天津,1981年葬于萬安公墓。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