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蓓 實習記者 侯靖霖 北京報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的旅游方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我是比較喜歡自由行的,很自由,想去哪里都可以去哪里。”8月15日,酷愛旅游的一位“00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記者觀察到,身邊的年輕人很多已經不再青睞傳統的“跟團游”方式,更多的是按照個性化的需求去自主規劃旅程,和朋友自行“拼團”出行。
2025年,中國青年報社在第15個“中國旅游日”到來之際發布了《中國青年旅游觀察報告》(下稱:《報告》)。該數據顯示僅26.8%的年輕人選擇跟團游,52.3%的年輕人都青睞自由行,體現出了年輕人旅游不跟團的趨勢。
去哪兒大數據顯示:2025年清明假期國內熱門城市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10%,酒店預訂量增幅達兩位數。年輕人通過“年假+清明”拼假模式拉長假期,帶動長距離出游增長,熱門目的地包括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表明年輕人利用拼假模式出游的情況較為普遍。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面對這種市場趨勢,文旅業相關各方也都開始做出了改變。
跟團游滿足不了個性化體驗需求?
“一個是因為年輕人相對比較自由一點,另外一個是因為小隊友兩個人一起玩,可能就不會進行深度游玩,如果想深度游的話,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年輕人大部分起得比較晚,現在國內晚上娛樂活動也非常多,年輕人再去酒吧玩一玩,或者是出去吃個夜宵啊什么的,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個性化。”8月15日,華信東方國際旅行社市場總監李伯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自由行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跟團會比較受束縛,有的景點即使你不想去,他也是強制讓你去的,有時候還會有隱性消費。還有時間上,例如國慶前請假3天可拼出11天假期,這樣早一點走能避開出游高峰期,還可省下一點交通、住宿、餐飲等高峰期的成本錢,對預算有限的年輕人尤其像我這樣的大學生來說性價比高,再搭配‘特種兵式旅游(大學生利用小假期,低成本、高強度打卡多景點的旅游方式)’可兼顧游玩體驗與成本控制。”酷愛旅游的一位00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以大學生為代表的“00后”時間相對靈活,出門旅游更在意旅游目的地的體驗性,喜歡走街串巷、體驗當地人生活的探索型旅游,也是“特種兵式旅游”“Citywalk”等新型旅游方式的主要參與者。
“我更愿自己計劃行程,節奏慢還放松,我會選擇在周末或者請假湊小假期或法定節假日出去玩,大學課少,想趁年輕多看看。我自己喜歡去浙江、云南等南方地區。”一位在校大學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報告》顯示,55.3%的年輕人鐘情沉浸式“漫游”,52.3%偏愛“自由行”,他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打卡,更追求深度體驗與自主規劃。同時,41.9%的年輕人熱衷于追求小眾景點,力求與眾不同的旅行經歷。
文旅公司被倒逼變革產品
“簡單說,我們現在設計旅游產品,不搞傳統‘趕場’了,以前一天去四五個景點,走馬觀花還耗時間在趕路。現在靈活得多,上午下午各安排一個景點,時間好控制。導游也能跟大家商量,喜歡哪個景點就多留一小時自由活動。三千元至五千元的訂單,還會專門留1—2天讓大家自己歇著逛。現在不光年輕人,就連我們這些中老年人也有能力自己安排旅游路線了。前幾年大家都沒好好旅游,常出去玩的早就練出‘自己找樂子’的本事,留足自由時間,他們想逛老地方、吃小吃都方便,現在的一切安排都更符合旅客胃口。”李伯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現在年輕人不愛跟團、喜歡自己玩,這是大趨勢。年輕人更愛自由,想去小眾地方或者玩探險、登山這類有個性的項目,還會提前在網上查攻略,比導游都懂,傳統線路根本滿足不了他們,旅游業得跟著變才行。現在旅游團按不同人需求來,給老年人搞廣西、浙江、海南那種康養團,讓他們換個地方養身體,家庭出游就推小包團,行程能靈活改。另外,以前的購物團現在沒人愛去了,大家更看重玩得舒服,所以得重點做沒購物的平價品質團,還有那種有特色、住得好的高標團,靠專業服務讓客人愿意選。”北京海洋國旅導游于倩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年輕人放棄跟團,更加青睞“自由行”和“拼假游”的情況下,文旅公司正在打造個性化線路與產品,深入調研各種客群喜好,設計契合各種客群尤其是年輕人需求的產品。
自駕游方面,記者了解到,例如馬蜂窩的“AI路書”,能依游客偏好等生成個性化行程,提供全鏈條服務。再例如,暑期旺季,西寧文旅局與攜程租車深化合作,推出“落地即自駕”模式。
多家文旅公司向記者表示,也會強化營銷推廣,加大在小紅書、抖音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媒體平臺宣傳。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與以往不同,過去刻板的模式已不適用,文旅行業需要轉變思維,多推出有趣、大眾化的體驗,同時了解市場需求做差異化安排。”李伯軒說。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