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新科院士龔曉南教授
編輯:www.aoli.net.cn 發布時間:2011/12/10 8:21:51
[人物名片>龔曉南,男,1944年10月出生,浙江金華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取清華大學土建系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1978年進入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巖土工程專業,1981獲工學碩士學位,1984獲工學博士學位。他是浙江省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巖土工程專業博士。1986年獲洪堡基金會獎學金,同年12月到德國Karlsruhe大學土力學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4月回國,同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巖土工程博士研究生導師。
初冬的午后,在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大樓,記者走進新科院士龔曉南教授辦公室時,他正在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對著電腦屏幕討論著進行中的課題。
1978年,浙大的5位老教授開始招生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從清華畢業已經10多年的龔曉南重新走進大學,又當起了學生。1984年,龔曉南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我國巖土工程專業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
“今年是我學土木工程整50年,也是我在浙大任教整30年。”他爽朗地笑著,“我人生的大半輩子都在跟泥巴打交道。”
龔曉南多年來致力于巖土工程理論研究,促進了廣義復合地基、地基處理技術、基坑維護技術在國內的發展。他笑道,“別人往地上造房子,我們是往地下造。”
時至今日,龔曉南每每開車經過杭州市區的慶春路段,心中仍充滿成就感:“慶春路兩旁的基坑,都是我做的。”上個世紀,杭州市對慶春路段進行道路改造,這是杭州市第一次大規模的街道改造,龔曉南牽頭此項目。基坑,通俗理解就是“地下室”,龔曉南笑著說,杭州的地下室是從慶春路開始的。
其實,龔曉南值得一提的項目不在少數:杭州大劇院、錢塘江過江隧道、杭州繞城高速、杭寧高速公路,以及2004年獲得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的乍嘉蘇高速。
這些光鮮亮麗的工程在建時困難重重。杭州大劇院地下工程深20米,為當時全省地下最深的工程,“江南的土質本身松軟,而江邊的土更加軟”,是抽水降,還是造墻堵?不同意見各持一詞。龔曉南團隊創新地采用了降、堵結合的方法,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錢塘江過江隧道處于古河道,上層土不透水而下層土透水,挖工作井時隨時會造成地下水噴射,這樣的問題在基坑工程中時常出現,龔曉南主持完成了“高承壓水地基深基坑工程關鍵技術及環境效應研究”,這同樣是一個來自工程的難題。
越研究,龔曉南越覺得巖土工程中可研究的問題多。2009年,上海市閔行區一棟在建樓房轟然倒塌……當“樓脆脆”、“樓歪歪”引發社會關注時,從事巖土工程研究多年的龔曉南轉變了目光,“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能減小工程施工對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避免事故”,“巖土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自然而然地成為他新的研究領域。
龔曉南還大膽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浙大土木系率先在全國實施“大土木”教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新建了道路橋梁、建筑經濟管理、防災減災等學科。他認為,未來一所大學在社會上影響力的大小,將會取決于其培養研究生人數的多少。為此,他在任內大力擴招研究生。在他當系主任的五年間,系里設立了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回望過去,龔曉南說,他只是讀了不少書,看了不少論文,也寫了不少書,發表了不少論文,參與了不少工程實踐。“我們這個專業死讀書干不成大事,我們的學科相當于‘土包子’,只有腳踩泥巴,才能丈量出實際數據,才能打起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