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及獲獎:
2016年作品《永遠的記憶》獲建黨9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入會資格作品)
2016年作品《格桑》獲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入會資格作品)
2017年作品《歸來的喜悅》獲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入會資格作品)
2017年作品《潔白的玉蘭花》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入會資格作品)
2017年作品《太陽傘》(系列2)獲得“寫意中國·大美遼寧——第二屆中國畫水墨大展”優秀獎。(入會資格作品)
2016年作品《太陽傘》入選“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6年作品《追夢》(合作)入選首屆“寫意·蘇州”(人物篇)中國畫雙年展。
2017年作品《念奴嬌·修姱人物》入選201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
2017年作品《詩與遠方》入選鄉風墨韻·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詩與遠方》入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女畫家協會、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女性與時代——百年中國女性藝術大展特展”。
2017年作品《閑情,詩韻》入選尚意·2017全國中國畫(寫意)作品展。
近些年常游弋于各種畫展與藝術研討會,其中多因“中國畫的體格與種姓”問題,大家爭論不休,而作為在“中學為體”、“以西潤中”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對于中國畫的審美觀念與尺度是存在著雙重性的。我時常在思考,中國畫的創作該怎樣去扎根傳統、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當下我們的中國畫創作該如何做到既堅持中國畫的文化種姓,又能實現中國畫的體格轉型?這些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畫創作者的時代使命,劉紅琴的繪畫也正在踐行著這個使命。
當代中國的畫壇頗有才情的女性畫家可謂是異軍突起,他們很多人在生活中發現了自我,在創作中以女性對女性的視角,抒發著對人性的關愛,對人生的思慮,譜寫著玉臺畫史的新篇章,劉紅琴便是頗有成就的一位。劉紅琴的繪畫題材大都是以女性人物繪畫為主,從整體上來看,畫面呈現出的是一種清麗的風格:清新、淡雅,恰如江南三月,薄霧彌江,嫵媚窈窕,秀雅有味。畫面的色彩也基于恬淡與內斂,是一種“和諧”、“純凈”的審美樣式。在人物塑造方面既有中國傳統審美的意味,亦有西方造型的痕跡。為了能更好的認識劉紅琴的繪畫藝術,我們大體可以把她的繪畫分為:“閑情詩韻”、“易安詞韻”、“戲韻丹青”等三個部分。
“閑情詩韻”其實是取自劉紅琴參加國展的一幅作品《閑情·詩韻》的主題,這幅作品主體描繪的是藍天與白云映襯下的五位現代麗人,她們時尚靚麗,閑適恬淡,圍坐在花團錦簇的方桌旁,姿態各異:或是在交流、或是在聆聽、或是在思索,富有詩意。同類作品還有《詩與遠方》、《高腳杯》、《歸來的喜悅》、《太陽傘》等,這些作品畫面中皆透露著一種當代女性的知性、從容、教養與自信,反映出當代女性的優雅與對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在空間的表現上注重構成美,背景解構了時空的,創造出平面造型及多維度的美感,色彩的處理也有極強的主觀因素,也不時客觀真實的再現,追求色階和純度的微妙變化,墨色薄透靈動、色彩清純典雅,強化高雅和灰度的平衡關系,營造出自己的色彩理念,釋放獨到的曼妙情懷。從這些大型創作中,我們感受到了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文化的巧妙融合,奠定了劉紅琴中國畫創作的主要基調與風格。從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到畫家追求唯美、熱愛生活的理想主義態度。
“易安詞韻”是我對劉紅琴類似《秦淮八艷系列》等古裝仕女題材作品的一種歸納。我們都知道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對后代詩歌的影響極為深遠。而劉紅琴的作品《秦淮八艷系列》,確是深得易安詞藝術風格的神髓。她畫面中色彩柔和素雅,背景點綴以新化古,多有新古典意味,而其中的奇女子秀外慧中,神態溫婉含蓄,清瘦委婉中略有柔麗感傷,也有女性的靈秀與精致。再加入古典詩詞的映襯,這種生動雅致不正是"易安詞"神韻帶給她的熏陶嗎?同時也反映出畫家的人文態度。
“戲韻丹青”是對劉紅琴蘊含中國戲曲元素作品的統稱。劉紅琴戲畫小品中的人物,只畫青衣和花旦,但是畫面中沒有舞臺場景,沒有戲文,也沒有華麗的戲服,有的只是幾縷戲曲的元素點綴,有的只是戲中人一樣的情態,有的只是一種朦朧的意境。戲曲中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皆是藝術高度提煉的結果,已是美不可方物,再看劉紅琴戲畫中的人物,或對鏡貼花,或執扇倚欄,或低頭沉思……是對舞臺人物情態的再造,而這恰恰是畫家藝術創作高級的一面,而且畫家在利用畫面在進行著舞臺與現實情景的呼喚。也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初看不解戲中意,再看已是戲中人。如今又見戲中景,再見已是戲中人。”不知不覺畫面的情境確是打動了我這個觀者,情不自禁的又想起了另外一首詩:“人生可悲皆可笑,濃妝淡抹誰人知。曲終場散人無影,只留一曲唱衷腸。”這就是藝術的魅力,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心靈體驗。
劉紅琴的繪畫是畫家出自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思考與表達,她在部分創作中也試圖著嘗試化解舊的中國畫語言體系與新的表現內容的矛盾,這些也是我們當下許多從業者需要學習的。祝愿劉紅琴在中國畫壇散發持久的魅力與芬芳!(文/劉子默)
來源:(搜狐:商務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