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精神內耗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很多孩子也深陷其中,學業上尤其如此。 因為沒看到成果,而懷疑努力的價值; 害怕無法達成目標,從而患得患失; 在相互比較中,陷入焦慮…… 想要努力,卻又害怕失敗,兩種聲音在腦海中吵架,不斷消耗心理資源,最終讓人疲憊不堪,這就是精神內耗。 那么,該如何讓孩子拒絕這樣的精神內耗呢? 這8個問題,值得孩子們思考思考: 👉我的學習優勢是什么? 八種智能,人各有所長,可以找找自己擅長的:空間推理、知覺和運動、專注力和記憶力、規劃和排序、思維和邏輯、人際溝通、語言和文字、數字。 👉我感興趣的是什么?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這些方面著手學習、探究,更容易長久投入。也可以慢慢從感興趣的事,過渡到不那么感興趣的事上,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 👉我已經學會了什么? 學習新內容,方法不是一成本不變的。試試繪制自己的知識地圖,盤點一下已掌握的知識、不熟練的知識、略知一二的知識,為新的學習搭建橋梁。 👉不同事物間有什么聯系? 記憶是學習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死記硬背很痛苦,效率也不高,可以試著從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多重相似點,并發展聯系,再去記憶。 👉有沒有可以實現的小目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可以把大目標分解成清晰、具體、精細的小目標,由一個個階段性的成果,最終達成長期的大目標。 👉怎么才能堅持久一點? 在執行計劃的時候,面對沖動、偷懶、分心等情況,做好自我監督,盡量堅持完成計劃的任務。突破往往就在堅持之后。 👉“好”的標準有哪些? 大腦有著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斷習慣: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但評價學習和成長,真的只有成功這一條標準嗎?試著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看問題,就能多維度評價自己,看到自己優秀的一面。 👉對我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能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也能接受真實的自己,那才能避免迷失自我,逃離焦慮的裹挾。 對于孩子來說,走出精神內耗,一味靠“咬牙堅持”并不可取。能夠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及更適合的方法,才有可能擺脫害怕失敗的心態,堅定地前行。 參考資料:臨床心理學家Andrew Fuller于耀中耀華教育網絡研討會系列演講
源自: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