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飛,男,1982年10月出生于禹州市神垕鎮。2016加入陶玻協會鈞青會;2017年6月被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任命為高級研究員。2000年-2011年從事鈞瓷手拉胚、配釉、塑型、鈞瓷燒制技藝;2011年至今,創辦弘楊鈞窯任藝術總監。2019年被評為陶瓷燒成工。2020年拜鈞瓷大師楊志大師為師傅,隨楊志大師學習鈞陶瓷制做的各種流程。
2018年11月5日-2018年11月30日 河南輕工業大學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學習陶瓷燒制技藝;
2019年7月-2019年8月 景德鎮陶瓷大學守藝人陶瓷技能高級研修班學習;
2019年8月-2019年8月 景德鎮陶瓷大學禹州市鈞瓷行業人才專題研修班;
2020年8月20日至8月25日,參加第三期禹州市鈞瓷行業人才專題研修班,學習結業。
2013年在第二屆河南省鈞瓷壺設計大賽《圓滿壺》、《石瓢壺》中獲得金獎;
2014年在第三屆河南省鈞瓷(掛盤)編號:GP-612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得金獎;(掛盤)編號:GP-613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得金獎;(掛盤)編號:GP-614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得金獎;(掛盤)編號:GP-615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得銀獎獎;
2015年在第四屆河南省鈞瓷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石瓢壺》、《仿古壺》、《鳳鳴壺》、《西施壺》獲得金獎;
2015年3月,作品《半月壺》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第十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7年在第四屆河南省鈞瓷壺設計大賽中《蓮花壺》、《八方壺》、《思亭壺》、《圓滿壺》、《石瓢壺》、《鳳鳴壺》獲得金獎;
2018年12月,向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捐贈作品《八方壺》。
2018年12月《仿古壺》、《八方壺》、《蓮花壺》、已正式入藏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永久收藏。
2018年在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吉祥如意壺》中獲得銅獎。
2019年3月《蓮花壺》被中國民辦教育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9年3月,向中國民辦教育博物館贈送作品《蓮花壺》。
2019年12月20日,在中華慈善總會一張紙獻愛心行動中積極參與,多次為本慈善項目中慷慨捐贈。
2020年,作品《鳳鳴壺》在第九屆“大地獎”中國陶瓷創新與設計大賽中榮獲金獎。
2020年2月10日,向武漢市慈善總會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專項基金捐款。
2020年10月,被中華慈善總會一張紙獻愛心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堅持日行一善優秀志愿者”。
2020年12月,被評為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鈞瓷燒制技藝)稱號。
楊亞飛在鈞瓷的文化宣傳上,先后積極參加了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參展期間與各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從業者進行了交流,以及宣傳鈞窯文化。
在創辦弘楊鈞窯以來,楊亞飛精心鉆研于窯變藝術和燒窯技巧,將獨特的配釉技藝與燒窯手法相結合,燒制出了釉質細膩、手感溫潤和窯變自然的獨特效果,盡顯鈞瓷之魅力。鈞瓷作品曾多次在國內重要賽事中獲得金獎。并以獨特的燒制技巧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獲得鈞瓷愛好者的一致好評。此件益壽樽高嶺土為泥,傳統手工拉坯成型,以銅、鐵等釉料為釉,通過高溫氧化還原反應,經煤窯燒制而成。
作品以傳統壁瓶樣式為基礎設計而成,斂口,修邊,耳飾精致美觀,對稱列居兩側,氣勢雄渾。似將軍肩甲、首府門環。與傳統器物龍形耳飾不同的是,鈞瓷造型要考慮因勢利導,適當的造型加適當的耳飾,要求協調統一,又要美觀。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龍為文化本源,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創新、進取,還有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加以煤燒爐鈞技藝和獨特的紅紫玉質釉,釉色天成,山嵐云色,如夢如幻,紅紫交疊重映,一如紫氣東來,漫江紅透,為雅致不可多得。其中的部分色彩紅色為胭脂紅,因為是窯變釉,紅紫色層層疊疊,有疏有密,完美演繹了自然窯變與大自然山色與云霧的高度契合。
鈞瓷煤燒時火苗綿長有力,火焰柔和,煤炭之灰隨火焰與釉接觸,使釉面產生化學變化,所產生的窯變釉色增添了油光之澤,更加豐富多彩,且釉畫釉色共同產生一種柔和溫潤的藝術效果。煤燒窯爐所產生的一氧化碳氣氛濃淡適宜,為釉料中的銅元素還原成色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與煤燒瑪瑙釉不同的是,煤燒鈞瓷制品釉色相互滲化過渡自然,產品古樸渾厚,釉色晶瑩華麗,意形新奇,別具一格。
轉自搜狐新聞:王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