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小升初大幕再次拉開,由學生、家長、各類學校以及名目繁多的培訓機構擔任“主角”共同參演的小升初“大戲”又將繼續在眾目睽睽之下呈現“拼爹共擠獨木橋”的諸多亂象。
所謂亂象,即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而衍生出的“權錢擇校”、“疲于應試”以及一系列圍繞教育蔓延出的經濟利益鏈現象。
自今年9月以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歷時逾半月深入小升初“圈內圈外”,走訪京城多方人士、機構,探究亂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亂象深惡痛絕卻只能無奈接受”成為受訪人士的普遍觀點。相關專家對此認為,亂象根源在于“功利主義的教育傾向”,要回歸教育本性,亟須杜絕“經濟繼續牽著教育走”。
亂象叢生,隱忍接受
曾幾何時,當“千軍萬馬齊過高考獨木橋”時,社會各界尚對義務教育“一方凈土”深感欣慰。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樣的“欣慰”早已難覓。
我國教育階段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共同組成,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大階段,這樣的結構一直被譽為“教育金字塔結構”,即自下而上的教育培養機制。當前亂象叢生的小升初正處于金字塔結構的最底層,屬我國義務教育階段。
然而,在當今社會形勢下,寫入法典的“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免試入學”的黃金法則早已被架空,“獨木橋”也早被架設到了小學與初中、甚至幼兒園與小學之間。
從9月4日到9日,本報記者歷時一周尋得20位有過小升初經歷或即將經歷這場“戰役”的學生家長們,就“小升初亂象叢生”所持態度進行調查采訪。結果顯示:在“是否對此深惡痛絕卻還會隱忍接受”的問題上,參訪家長無一例外給出肯定答案。究其原因在于“不愿輸在起跑線上”、“甘愿為子付出,只為上得重點高中和大學”、“隨大流不得不做”等等。
“沒有成為家長的人肯定對此難以理解。”一位剛經歷2011年度小升初、現為京城某小升初論壇版主的學生家長趙新對本報記者表示,小升初是場不折不扣的戰役,經歷過才能體會個中辛勞,不僅是孩子疲于應考、培訓、面試,家長也在日日焦慮中度日。
趙新告訴本報記者,孩子要在小升初時謀得一所“牛校”(重點校),就必須有奧數、英語、各種證書作保障,在此基礎上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參加各校的招考、“占坑”才能獲得一張“牛校”的錄取通知書,否則,即便你自認為是三好生的牛孩兒(優秀學生)也未必能確保進入名校。
至于諸位家長對亂象的隱忍態度,趙新認為,大家都是普通家庭,只得隨波逐流,以免淪為社會“邊緣人”;即便你有背景,能夠用權錢換取一個重點校的席位,孩子不是牛孩兒也白搭。
通過走訪,記者得知,在小升初“圈內”,如果你身為家長不為孩子小升初做任何形式的努力,將被視為“邊緣于小升初主流的人士”。
而這樣的影響在經歷著小升初的學生之間則更顯嚴重。“孩子總是主動為我提供各種同學參加了哪些‘坑班’、開始了哪些培訓等訊息,生怕自己落后于人。”已經在為孩子參加2012小升初做足準備的學生家長孫女士告訴本報記者,為了孩子小升初,每日泡小升初論壇、各路搜集學校資訊、打探“坑班”信息已經成為她每日的生活重點。
“也許每個小區都存在經歷著小升初的家庭所組成的小群體,互相打探消息。”孫女士說,大家互相關注,卻都各自為戰,只為孩子順利升入滿意的初中。 “根源在于功利化教育傾向”
盡管家長對小升初衍生出的諸多亂象普遍表現出“隱忍接受”態度,但社會各界從未放棄追尋亂象原因的努力。在眾多討論中,“教育資源不均衡”逐漸成為廣受認可的原因。而源自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同導致的“拼爹”現象已然加劇了小升初向“社會資源不均衡”矛盾的延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近日針對小升初亂象展開以升學途徑、擇校費用、各類相關調查問卷為內容的調查報告顯示,導致北京市小升初亂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三個確定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資源不公,變相的重點學校制度,導致學校之間差距過大,從而造成家長不得不擇校的倒逼機制;二是規則不公,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以優擇校的多元擇校政策顛覆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基本原則;三是“政府失靈”,政府和主管部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市場監管的職責,對重點高中恢復舉辦初中,重點學校舉辦“坑班”、舉行選拔考試,大規模收取擇校費、贊助費,不接受或只接受很小比例的就近入學的“片內生”等諸多現象采取眼開眼閉、放任自流的態度。
然而,教育學界對此卻另有一番看法。從事教育政策與立法、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育系教授吳遵民在9月15日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造就小升初及義務教育階段諸多亂象的根源在于“功利主義的教育傾向”,即以培養“上名校、成人才”為目標的功利化教育,已然將“唯名校論”的觀念傳遞至整個義務教育階段。
“上了好的小學才能上好的初中,繼而是重點高中、名牌大學,最終目標是成為拔尖的‘人力資源’以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及不菲收入。”吳遵民直言,“功利主義”充斥教育的每一個階段,教育已然傾向于追逐各種名、權、錢的“功利”。
對于亂象根源于“功利化教育”,吳遵民認為,首先有著歷史原因,即建國后文革十年及獨生子女政策都加劇了各界對“教育成才”的期待;再有就是我國快速發展經濟的需求讓教育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立場和空間。
“改革開放三十年,教育為經濟做出了貢獻,客觀上也是教育自身的犧牲。”吳遵民強調,“回歸教育本性”早已迫在眉睫,亟須各界輿論共同呼吁,這才是認清“小升初諸多亂象”背后根源的要義。
教育與經濟關系,亟須反思
一直以來,“為培養人才而大力發展教育”成為整個教育界廣泛討論的話題。隨著諸多亂象向“小升初”、“幼升小”階段的蔓延,這樣的討論已然被推向時代前沿,學界普遍呼吁,全民對此展開討論的時代應盡快到來。
近年來,圍繞“教育與人才”的討論因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逐漸成為輿論焦點,即“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也被學界公認為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共同破解。
“這樣的命題與當前亟須回歸教育本性、讓教育脫離功利化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吳遵民認為,教育在于培養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視“人”的培養的所謂“人才”;而做到回歸教育本性需要杜絕、改變“教育繼續被經濟牽著走”的現狀。
但經濟學界對此顯然早已形成“固定思維模式”,即大力發展教育旨在培養更多的人才精英服務經濟、發展經濟。在吳遵民看來,這樣的觀點甚至已經“滲透”并將影響未來10年的全國教育發展方向。
2010年7月29日,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正式發布,未來十年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要求也隨之確定,而其中“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表述在教育學界同樣引起了廣泛討論。
吳遵民就此對記者表達了其“略感遺憾”的心情,他認為,這樣的表述還是延續了“功利化教育”的傾向,相較此前“犧牲教育為經濟”的發展階段,當前的中國亟須“經濟反哺教育”,還教育“一片凈土”,促其重拾“教書育人,先為人、后為才”的本性。
就此,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彭剛于9月16日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圍繞教育衍生的教輔書籍、培訓機構、相關人員的就業以及學區房對房價的推高等一系列經濟利益鏈條似乎讓教育趨向產業化,甚有“牽一發動全身”之勢。
“經濟發展毋庸置疑,回歸教育本性,杜絕功利主義泛濫同樣無可厚非。”但彭剛強調,無論教育與經濟,都該尊重自身發展規律,違背規律者勢必難免“淘汰”命運,但如同經濟發展需要長期轉型,教育改革同樣任重道遠。
“杜絕亂象需要全社會的勇氣和努力,改革勢必需要經歷多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陣痛。”吳遵民認為,反思教育與經濟關系只是開始,但刻不容緩。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