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泥捏制古生物模型、學習拓印技藝制作漢畫像、學習京劇唱段表演……寒假即將來臨,各個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單位紛紛拉開活動序幕,為學生們準備了包含知識分享、體驗活動的特色文化大餐。如何結合孩子興趣選擇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怎樣讓孩子真的有所收獲?為此,記者采訪了茶文化、剪紙、書法等相關的老師、專家,為家長提供參考。
博物館
設計小課題 挖掘場館內外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北京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已超過160家。不同類型博物館為孩子學習各種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養,已經成為多數家長的共識。
如何讓孩子從博物館的陳列物、展覽中得到啟發?怎樣讓博物館參觀的收獲最大化?耳朵里的博物館創始人張鵬建議,有能力有時間的家長,可以以小課題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孩子逛博物館,不需要求大求全。如利用寒假時間,以“了解民俗”為切入點,查閱相關資料,走進博物館,完成主題研究式學習。沒有時間的家長,可以提前做好功課,帶孩子逛博物館的特色展覽、參與相應的社會教育類活動;或結合孩子的興趣,選擇專業團隊組織的主題式逛展活動。
支招:
首先,逛博物館不要局限于博物館本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場館內外的資源,從閱讀、參觀、實際體驗等多角度感悟。家長可以提前做好功課,圍繞某一主題,有目標地選擇與之相關的書籍,利用閱讀讓學習能夠延展到更廣的空間。同時,還可以帶孩子參與一些博物館的體驗活動。
其次,在逛博物館時,可以使用講解儀或相應的APP產品,輔助孩子理解。在選擇這類工具時,要注重它的教育立意,如果是以導游的方式介紹景點的,不建議選擇。
最后,家長可以把目光放到北京的周邊。天津、河北省等都有不錯的博物館值得一看。(張鵬,耳朵里的博物館創始人)
古建筑
實地觀察 感悟歷史文化
“牌樓是人們常見的一種建筑,也是我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縮影,你們知道牌樓是用來做什么的嗎……”1月9日,在石景山區實驗小學的課堂上,李艷老師正在教授《莊嚴的牌樓》。
李艷說,牌樓是中國古代用以表彰、紀念、標志、裝飾等意圖的建筑物,集雕刻、彩繪、匾額、楹聯、書法等藝術于一身,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是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牌樓不僅是老北京的地標性建筑。在各地城市和鄉村的大道上,以及寺廟、祠堂等,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牌樓。”李艷建議,孩子們可以從觀察身邊的牌樓開始,利用在課上掌握的欣賞和研究這些建筑的方法,探尋古建筑的造型特點、形式美感、歷史知識及文化內涵等,感悟其蘊含的歷史文化。
支招:
課堂的教學具有局限性,孩子們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建筑的雄偉壯觀。寒假期間,家長不妨帶著孩子,親自走進這些充滿歷史韻味的建筑。在北京,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去看西山八大處的牌樓、首鋼群明湖旁的木牌樓,古城村牌樓,廣寧村牌樓等,通過牌樓的造型、色彩、紋飾了解牌樓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寒假回老家的孩子,也可以借此機會,看看家鄉的牌樓,與北京的牌樓進行對比,領略在不同地點、不同時期牌樓的魅力。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畫牌樓,還可以拍牌樓、講牌樓故事,外出游玩時,讓孩子作為小導游給家人介紹牌樓,引導學生關注牌樓的形式、結構、特色、創新。(李艷,石景山區實驗小學老師)
茶文化
構建孩子的茶世界
“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既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的教育載體。”東城區少年宮研究室主任、小茶人俱樂部負責人霍艷平認為,茶像+號,將茶道、茶藝、茶文化教育等相互融合,并且滲透了茶德思想、禮儀文化、茶的工藝制作、有關茶的音樂詩詞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幫助孩子建構屬于他們的茶世界,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傳統節假日是進行茶文化教育的好時機。霍艷平表示,家長、老師可以挖掘民族節日背后的歷史文化,以茶為切入口,組織、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
寒假即將來臨,霍艷平建議,孩子們不僅可以從給客人泡一杯茶開始學習待客之道;還能結合春節的習俗文化豐富其內容和形式。
霍艷平舉例,大年初一可以為客人沏上一杯元寶茶。將金橘放在蓋碗上面,打開蓋子喝茶時,金橘會順著茶蓋滾進茶杯,寓意財源滾滾。年三十晚上,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茶葉餃子,將綠茶粉和進面里,制成茶葉餃子皮或者將細嫩的茶葉放進餡里,做成茶葉餡的餃子。
支招:
寒假期間,家長還可以帶孩子走進前門的吳裕泰、老舍茶館等北京市茶文化教育基地,參與體驗活動,了解茶文化。或者參加茶文化主題的冬令營、吳裕泰茶文化廟會,與同齡孩子一起進行交流學習。
需要指出的是,若家長對茶文化了解不多或是缺乏相關的經驗,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建議與專業老師多溝通,參考教師的教學設計,用心準備,共同探究,讓孩子寒假的茶文化之旅獲得更多收獲。
在具體的內容設計上,建議家長與孩子提前確定好選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比如,可以聚焦茶具制作這一主題,跟孩子一起搜索相關的背景知識,對身邊的朋友進行簡單調研,將想要解決的問題列成一個任務單,通過走進博物館、茶館等地,現場尋找答案。
參訪結束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總結所看所感,并與他人分享。這個過程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梳理,也通過輸出了解他人的反饋,促進孩子自身再學習。(霍艷平,東城區少年宮研究室主任、小茶人俱樂部負責人)
剪窗花
親子互動重拾傳統年俗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奶奶一到臘月就去市場買剪紙掛箋貼在門楣上,意為迎春納福。看到掛箋,就知道新年快要來了。”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藝美小學老師黃瑩回憶道。
剪紙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近年來,也有不少學校及部分社會機構,開發相應的剪紙課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如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藝美小學開設了民族人物剪紙課,孩子通過在確定民族人物剪紙內容、形式、分工過程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飾特點及文化特色。同時,剪紙是很好的親子互動方式。黃瑩說,剪紙門檻不高,一張紅宣紙或是普通彩色紙;一把剪刀就能進行創作。
支招:
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從簡單的圖案入手。用手撕出一些幾何圖形,再進行拼版,或畫圖稿剪對稱花朵、樹、蝴蝶、蜻蜓等植物和小動物等造型;稍大的孩子可以隨意剪窗花,或者畫較為復雜精細的圖像,再進行剪刻。
家長可以提前設定主題。如與孩子一起創作一個有關“春節”的小故事,然后剪出相應的人物和素材,動手做一本屬于自己的小繪本。
建議家長做一個小冊子或是折頁,將假期孩子的作品收集成冊,不僅是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也是成長記錄。(黃瑩,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藝美小學老師)
寫春聯
體會書法之道
今年寒假,天壇東里小學將組織學生給自己所在的社區寫春聯、福字。寫春聯、送春聯、貼春聯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同時了解中國的春聯文化。
“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表現美學的最基礎、最好的形式。”在天壇東里小學教學主任沈斌看來,書法為學生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一種載體。書法教育不僅包含書寫技能的培養,還通過用筆、結構從多方面提升孩子的書法藝術欣賞能力。
建議,一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學習階段,結合不同的書體及相應的作品,培養孩子如何看待美、創造美的能力。沈斌舉例說,不懂書法的人看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會覺得很亂。如果孩子了解這幅作品的歷史背景,知道這幅作品是顏真卿得知侄子被殺后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寫成,字隨著情緒起伏,就會對書法藝術有更好的體會。
另一方面,書寫技法也與品德培養有相通之處,“筆畫的穿插、避讓,讓字整體更美觀,孩子也能從中領悟禮讓之德。”
支招:
對于沒有書法基礎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寒假的時間,進行書法方面的興趣啟蒙。如帶著孩子參加中國美術館、中國兒童博物館,去看一些“唐楷”作品,營造書法學習的氛圍。
同時,學生們還可以走進社區,參與社區組織的小型“筆會”,與社區居民交流,感受書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