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畝茶園里茶香四溢,連片的翠綠中,白色、粉色的櫻花點綴其間,在淅瀝的春雨下,整片茶園如蒙了一層輕紗,仿若仙境……這是“大陸阿里山”——漳平市永福鎮中的一景。
2006年5月,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下簡稱“漳平臺創園”)正式創立,自那時起,一撥撥臺商農民陸續到此,投資辦廠,種植高山茶。迄今為止,園區入駐臺資企業66家,其中高山茶企業48家,年產茶葉1600多噸,產值7.2億元,常住臺商農民500多人。
如今,永福這個大陸的“阿里山”,不僅吸引來了老一輩臺商農民,不少臺農二代也接過了父輩的茶業,在此扎根。據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統計,目前共有61名臺農二代和臺灣青年在這里生活、就業、創業。
隨著今年2月臺盟中央在此設立的“臺灣青年產業融合創業示范基地”揭牌,吸引臺灣青年來此創業成了漳平臺創園新的發展方向。
臺農二代,今年計劃茶葉直銷海外
在永福鎮九德農場,此前由于雨水較多,采茶工并未上山采茶,茶廠也還沒有開工。“現在進入5月了,再過幾天就是采春茶的時候,大伙又得準備忙碌一場了。”九德農場總經理楊詠安看著屋外的細雨,笑著說。
楊詠安是名90后,也是位臺農二代。目前,他的茶園有2000畝,年產茶葉10萬斤,年產值2000萬元左右。
2007年,楊詠安的父親楊瑞騰來到永福,做起了水果種植,“我父親也算是第一批到永福的臺農之一”。因為父親的緣故,楊詠安很早便來到大陸,并對農業生產產生強烈的興趣。他曾在臺商李瑞河創辦的天福茶學院學習,畢業后又進入福建農林大學學習,學習的專業均與農業相關,“學過茶知識,也學過園藝”。
在校學習期間,楊詠安是產學結合。他一邊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父親的茶廠學習生產。在校學習期間,他還通過考試,成為國家級高級評茶員。2014年,24歲的他接了父親的班,成為九德農場的總經理。
與父輩相比,楊詠安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能力也更強。“父親那一輩認為只要把茶種好就行,而我們現在不僅要種好茶,還要會包裝會營銷。”楊詠安說,今年他計劃將自家的茶業從大陸直銷海外,“以前都通過臺灣轉銷,今年我們想自己直接銷往日本、歐洲,擴大市場”。為此,楊詠安最近正忙于學習稅率、通關等相關知識,“要學的太多了,真的是學無止境”。
園區支持,設立臺灣青年融創基地
據漳平臺創園管委會統計,園區像楊詠安一樣的臺農二代共有23位,而入駐臺創園的臺灣青年則有38名。這些青年人中,擔任總經理、副總或高管職務的有近20名。
漳平臺創園經過10多年的發展,臺二代、臺三代不斷涌現,臺灣青年在漳平臺創園的新一輪創業正蓬勃興起。
為了吸引包括臺二代在內的臺灣青年來此就業、創業,漳平臺創園采取多項措施,推進臺灣青年創業工作。據臺創園管委會聯絡服務科科長張海斌介紹,為了吸引臺灣青年來此學習與交流,園區組織了各種培訓班,“如閩臺智慧農業合作交流培訓班、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習班等,組織像楊詠安這樣的臺灣青年入班學習。”
2016年11月,漳平臺創園成為臺灣高校學生農業教學實踐基地,園區多次組織臺灣高校學生來園區進行教學實習。目前,福建龍巖兩岸臺灣青年農民創業交流協會也正在籌辦中,今后協會將集中服務在園區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及青年農民,加強兩岸青年農民的溝通互動,增進雙方交流合作。
今年2月,臺灣青年產業融合創業示范基地揭牌。“這次揭牌將臺創園青創氛圍推向了高點,園區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完善基地規劃建設,設立專門機構,推動更多兩岸青年入駐臺創園創新創業。”張海斌說,漳平臺創園將研究出臺扶持措施,重點扶持創業基地建設、協調金融部門給予融資支持、加大創業項目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優秀臺灣青年人才前來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