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先后走訪所在地區的多所中職學校,通過聽課、座談等方式了解各學校的辦學情況。其間,一個現象讓筆者產生了擔憂,那就是教育者尤其是教師對中職生培養目標的錯位,如中職學校介紹辦學成效時,都是重點介紹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升學夢想,且以最高分、升一本為豪,還總結出對口升學考試試題相對容易、錄取院校好、錄取分數低等經驗,對就業和高職升學則閉口不談。
中職畢業生有著廣闊的就業市場,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在不斷拓寬中職生的繼續學習發展通道,中職學校為什么在升學和就業兩個目標中想方設法讓學生選擇升學甚至要實現100%?這其實是教育者的偏見,是對中職教育規律的不尊重,是教育者受傳統教育、普高教育經驗影響,形成的對待中職生、中職教育的狹隘理解和怠慢。
普高生擅長書本知識的學習,習慣聽從老師父母的教導;中職生更擅長探究實踐,喜歡按自己的主意做事。過去,長期在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情境中學習,難免養成中職生不良的個性行為特征。如今,中職生在允許其自己決策的條件下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場”,而教師仍拘泥于普高生的目標、標準,不僅不利于調動中職生學習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容易導致師生沖突,產生新的厭學情緒,還可能造成中職生性格持續不良,貽誤中職生人生走向。
中職生是文化課學習或應試教育的弱者,教師不應該用最高分、一本生觸及中職生痛處,使他們更加消沉;考取高職更符合中職生的實際,教師應賞識并鼓勵學生考取對口高職、對口專業,讓中職生體驗技能學習的成功;教師應寬容學生、暗含期待,給學生以人生哲理、職業文化啟迪,更符合中職生的發展需求;教師不應只關注分數,而用中職生的作品、產品、創意、責任擔當、積極性格等來評價他們,這樣做更具有深刻的行為評價意義。在座談中筆者還了解到,10%左右不想升學的學生就業意志堅定,他們甚至有著創業的準備,教師應接受他們的就業意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職業需求。
長期讓偏見主導師生、教育者的行為,也直接誤導教師、學校的供給側服務與創建,導致中職學校的發展緩慢或停滯。筆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一些中職學校有的專業還在沿用20世紀90年代編寫的教材;中職學校缺乏教學研究課程建設制度導向;中職學校課程設置、教師匹配、教學安排明顯傾向升學;中職學校還在沿用普通高中的評價考核激勵方式。其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正是中職學校發展的契機,然而這些問題都因為教育者本身的偏見被當作理所當然,并廣泛流行于中職學校,造成中職學校雖然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但學校本身缺乏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中職教育與普高教育是同一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教育,相對普高教育的單一文化(文化課)教育,中職教育是單一文化基礎上的多文化多風格(專業、職業、行業、企業、地方、民族、社區等)教育。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實施、內容選擇、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都需要適應中職教育的文化風格差異,體現更為貼切、豐富、堅實的素質文化包容與張揚。
普高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在于完成一致性任務,中職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在于完成多樣化服務,中職學校建設的特色在于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學生發展需求的適應。中職教育的辦學目標要求教育者必須尊重中職教育基本規律,放棄普通教育、普通學校的偏見,樹立職業教育的質量意識、經營意識,全面落實中職學校就業和升學的雙重培養目標,讓中職生在這里更好地成長成才,讓中職學校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