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立人,百年成志。每當走入清華園,踏上清華附小的成志之路,經常情不自禁地想,1915年創辦學校的那些大師級的校長和校董們,該是基于怎樣的初衷建立了這樣一所學校?如若他們在天有靈,又該以怎樣的期待凝眸今天的清華附?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的前行。百年清華附小基于這樣的信念與定位:歷史是深沉的教育,歷史是莊嚴的洗禮。在對清華附小歷史的梳理中完成了附小人的精神皈依,尋找到了前行的航標和燈塔。清華附小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不是熱鬧的慶典而是教育與洗禮是省行與展望。
一、百年成志教育的發展歷程
承前才能啟后。一百年前,1915年清華附小創建時名為“成志學!,最初的“成志”,穿過百年煙云,一直追隨偉大的中國夢。讓我們一同來回顧百年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成志學校初期(1915-1937)大師云集 風華正茂
西南聯大時期(1938-1946)家國破碎 剛毅堅卓
成志復校時期(1946-1952)華夏匡復 自強不息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2-1966)勤儉辦學 厚德載物
文革時期(1966-1976)十年堅守 不忘育人
改革開放時期(1976-2010)改革復蘇 守正拓新
全面發展時期(2010-至今)成志教育 氣象萬千
回望百年,我們可以看到一所學校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發展史。而在百年的歷程中,始終不變、始終堅守、始終傳承的,就是“成志”。“成志”,是我們一直傳承的清華育人的精神文脈!傲⑷藶楸尽⒊芍居趯W”校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附小人!斑x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在這座擁有百年歷史、內涵豐富的清華園里,我們學習立志、學習做人、學會創造!爸静粡娬咧遣贿_”,從興趣到志趣到志向,每個人都努力成為聰慧與高尚的人。
二、成志教育的內涵
審視才能前瞻。百年風雨,百年歷程,清華附小已從成志學校走向成志教育。為什么這樣說?“成志教育”就其國家使命而言,始終與民族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而這也體現出國家民族對少年兒童的殷殷期待,即在聰慧與高尚的人群中,盡管人的志向和人生規劃各不相同,但都要在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俺芍窘逃本推渖鐣熑味,要實現其“三個引領”的中國意義——價值觀引領、課程引領、公益服務引領。清華學子要立志、言志、行志,最終成志,成為有社會責任擔當、公益情懷的公民!俺芍窘逃本推鋬和陨矶,堅持“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既不以應試為唯一目標,也不以所謂素質教育做掩護而無所作為,而是有機實現優異成績與卓越素養的統一,實現教師、家長、學生等的獨立精神與完整人格。一句話,成志教育始終聚焦清華學子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六年影響一生,打下“健康、陽光、樂學”的成長底色,擁有學習興趣,發展為志趣,而逐漸成為志向。
三、成志教育的“三個引領”
回眸歷史,百年的清華附小,伴隨成志教育的探索,在中國近百年基礎教育的發展史上一直擔當著“三個引領”:一個是價值觀的引領,一個是課程的引領,一個是公益服務的引領。這是百年來清華附小的中國意義,更是成志教育的使命所在!
(一)價值觀的引領
這里的價值觀引領我認為就是“育什么人”的問題。在我看來要從三個維度來思考。首先是一所學校要思考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清華附小的語文主題教學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成果以“語文立人”為教育理念,探索完整人的核心價值觀塑造的教育路徑,從學科育人撬動課程整體育人。
其次是清華大學的精神文化傳承與守正。不僅是依托清華大學的人文環境和學術土壤進行育人思考,同時,以清華的育人理念及使命擔當,反觀基礎教育育人工作。
再次是基于人終身發展的,適應未來生存與生活的共同教育價值追求——兒童站在學校的正中央。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在教育實踐中促進兒童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
基于此,立足于“使學校的發展與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相吻合,與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內核相契合,與歷經歲月砥礪的附小精神相融合”三個基本維度,來構建學校發展新的坐標。經過長期的深入探討和反復琢磨,在知名專家的指導和全校師生及家長的廣泛參與下,學校制定頒發了《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領》(以下簡稱《綱領》)。這部逐年修訂的《綱領》,已經成了實現全校師生員工以及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價值認同的“文化密碼”。《綱領》勾畫了學校發展愿景,初步從自我發展、文化修養和社會參與三個維度,提出了清華附小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身心健康、善于學習、審美雅趣、學會改變、天下情懷,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顯成長樣態:健康、陽光、樂學。五大核心素養在2015年7月的《人民教育》發表后,被教育部等官方微信轉發,引起較大反響。
“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是清華附小立足“立人為本”的傳承。每天清晨7:40國歌響起時,無論在操場運動的,還是正走進校園的同學都會停下腳步,莊嚴地面對國旗唱起國歌。每一次的開學典禮、每一周的“國旗下講話”、每天的升旗儀式,都是學生的舞臺。他們自己根據教育主題呈現各種教育案例與故事,進行自我教育,面對國旗宣誓“我是清華少年,努力成為健康、陽光、樂學,擁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2015年9月,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清華附小開學的第一課……
每周三的“水木秀場”、每周五的“我是小小演說家”等等,在每一個日子里、在學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要讓兒童感到,學校是為他們開設的,是促進他們生命成長的地方。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此思考著、努力著。所以我們要把學校建成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難忘的、溫潤的小學;一所生態田園、人文家園、書香校園、兒童樂園的小學……
(二)課程改革的引領
這里的課程改革,我認為是“怎么育人”的問題。課程引領是附小百年歷史上的一種傳統。對當前而言,有“兩個立足,一個創新”共同奠定了清華附小課程引領的高度。
一個立足是清華大學發展戰略。清華大學的改革使命,是成為能起到未來引領作用的世界頂尖級大學,并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清華附小要立足于此,形成追隨大學又落地于小學的課程戰略。
另一個立足是世界基礎教育最高水平。與世界先進的課程觀對話,契合未來基礎教育基于每個兒童的發展、強調整合等特點,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
一個創新是基于國家課程改革基本精神,創新了優化國家基礎課程又體現兒童個性的“1+X課程”。
具體來講——
1915年,清華附小的前身成志學校創立。那時,學校不僅開設國文,還開設了算術課和英語課。受當時清華大學提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校訓的影響,成志學校將“立人為本,成志于學”作為校訓。民國時期梅貽琦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提出人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他的倡導下,學校成立了由朱自清、馮友蘭、葉企孫等著名學者組成的校董會,至今學校依然保存著1936年大師們親筆簽名的有關課程設置的珍貴歷史記錄。
抗戰時期,學校隨清華大學遷往西南,在艱苦的西南聯大八年歲月里,學校先后開設了科學課、體育課,并自制飛機模型、體育設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秉持“勤儉辦學,全面發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
改革開放時期,不斷傳承與創新,在提出“三個超越”,即“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并實踐了“主題教學”!爸黝}教學”撬動了學校的“1+X課程”整合其陽光體育、主題閱讀、應用創新成為清華附小的三大經典品牌。清華附小成為了國家級課程與教材改革項目的示范學校。從2015年初到聯合國總部參加校長論壇的演講,到2015年8月在芬蘭舉辦的世界校長大會上的發言,清華附小改革影響著國內基礎教育的改革,并引起了世界關注。
(三)公益服務的引領
公益服務引領,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一種歷史使命。首先在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文化失衡的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然呼喚其精神芯片——家國情懷。這樣的情懷,是“大”我,是價值觀的認同與契合。作為清華人,從清華誕生之日起就有了民族、社會的責任擔當。百年的公益傳承,一代又一代清華人的教育與使命的鏈接。有著清華精神的清華附小需要有這樣的家國情懷,每個人都要成為公益的實踐者和代言人。
那么,百年公益的歷史源頭在哪里?
清華附小從創建初期,就提倡公益事業。早在1915年,清華大學第二任校長周詒春“憫鄰近貧寒子弟幼年失學”,即創辦了專門接受貧民子弟的、清華附小的兄弟學校——成府小學,學校除普通文化課外,還設木工科,以為將來謀生之出路。百年以來,清華附小的“家國情懷”公益精神在不斷傳承并成為天下情懷。在北京構建新教育地圖中,清華附小分別在朝陽、昌平、石景山區合作辦學,把優質資源輻射到相關地區,產生了廣泛好評。
十幾年前清華大學就啟動了教育扶貧工作,開通了第一批現代化遠程教學站清華附小也隨之陸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遠程直播”的方式與偏遠地區的學校進行互動交流。2012年,來自全國各偏遠山區的4921名教育工作者到清華附小學習參觀,2013年達到4968人,2014年有約30個省市自治區的6968人與清華附小師生交流。2014年12月,“清華附小偉新教育扶貧在線學習共同體”啟動,由此,每一周清華附小都會有五節精品課程,借助清華大學龐大的遠程教育扶貧網絡推送,覆蓋900多個貧困縣,3800多個扶貧站,清華附小近年來的各種大型培訓會都實現了現場直播……清華附小的每一天都有長期前來學習的校長、學科老師、班主任駐校,采用“影子培訓”的方式開展學習。經過長期“跟培”,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巨大提升,同時也將附小人的敬業、博愛精神帶回自己的家鄉。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信息簡報專門報道了清華附小這一舉措。
學生每一個班級的“班級微公益”,每一年段的“志愿者行動”,也都展現著清華附小學子心系天下的情懷。清華附小更是將“社會公益事業”正式寫入《綱領》;仡櫚倌,家國情懷恰恰契合了國家提出的價值觀內核。展望新百年,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公益引領是國際視野下的家國情懷,即是天下情懷的具體體現。
回望一百年的成志教育,從“三個引領”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百年清華附小的中國意義!
四、成志教育的新愿景
百年感召,百年展望。在百年厚積薄發,自強不息,堅持不懈之后,踏入下一個百年。我們可以有無限的愿景可以暢想。
從一所學校,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未來;從一所小學,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希望。是否可以這樣說,一所學校,映照一個時代。一所學校,同樣可以引領一個時代。
于是,我們有了新百年成志教育的愿景與行動。
在學校層面,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探索新百年清華附小的中國意義。我們繼續堅定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人人成長、人人成志,最終走向聰慧與高尚的人生。
在國家層面,在國家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背景下,我們要思考如何在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下,共擔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使命。在國家教育改革轉型的時代,學校更要做好轉型的準備,探索小學轉型的樣態,推動基礎教育的優化。
在世界層面,思考如何自覺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探索既根植于民族靈魂,又實現自主創新的世界基礎教育的中國范式。為此,我們成立了“未來學校聯盟”共擔使命,將通過《宣言》和《章程》,以更好地推動國家未來基礎教育,把中國好故事,好文化傳播出去,讓中國影響世界。讓這種世界教育的中國范式,向世界發出中國教育的最強音,
無論今天與明天,我們要把小學的第一枚‘紐扣’系好,我們都要做價值觀、課程整合與公益服務的引領。于是,面對新百年,清華附小提出了“五個五年”的行動計劃。
在國十二五期間,即清華附小第一個五年規劃(2010-2015)中,清華附小基本完成了學;A教育改革。
在國家第十三、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即清華附小第二與第三個五(2015-2020,2021-2025)年間:對成志教育做進一步梳理與深化,為國家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落實找到經驗。第一,橫向縱向形成“大清華”概念!創建“大清華”意義的“集團化辦學”的公益情懷。第二,拓展多樣化辦學機制,形成“學前義務教育”不同階段的辦學經驗。第三,配合國家職稱改革,結合大學人事改革,進一步優化清華附小人事制度。第四,初步完成“數智校園”建設并形成智庫。
在國家第十五、十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即清華附小第四、五個五年(2026-2030,2031-2035)年間:推廣成志教育經驗,引領首都乃至國家基礎教育,建成世界理念下的一流小學。使學校成為一所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小學;一所有靈魂的卓越小學。
……
億往昔,看今朝,暢未來——我們會在依然不變的家國情懷、完整人格的追求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成志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