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午,33°C的悶熱天氣里,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張梅站在一家培訓機構門口,與已經站滿走廊的其他家長一樣,等著舞蹈培訓班下課的孩子。進入暑假,她給女兒報了兩個培訓班,每天接送讓她比暑假前更辛苦。不過,在張梅看來,自己辛苦一些沒關系,讓她感到緊張的是最近的一些傳言。“聽說一家挺有名的舞蹈培訓班說關門就關門了,家長當初交的學費都退不回來了,真害怕我報的這家也這樣。”張梅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隨著暑假的到來,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也迎來熱潮,甚至出現徹夜排隊報名、“黃牛”高價炒號的現象。然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業務高漲的同時,各種相關糾紛也隨之增多,擅自變更辦學場所、在招生收費中使用誤導的價格手段、不能按協議提供教育培訓、甚至卷走預付款跑路等,都成為社會教育培訓機構被詬病的主要問題。
相關專家認為,由于當前教育培訓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各監管部門管轄職責不明、互相推諉,出現法律和管理的“灰色地帶”,致使對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嚴格監管缺失、社會教育培訓市場混亂,應該制定行業標準,建立準入機制,通過聯合執法的方式整治教育培訓市場。
需求旺盛市場良莠不齊
“你會給孩子在暑期報興趣班和補習班嗎?”6月底,河北省某知名網絡媒體發起問卷調查,90%的參與問卷家長表示會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或輔導班。這一調查結果與火爆的培訓市場是相符的。記者粗略梳理發現,僅石家莊暑期社會教育培訓種類就超過30種,不僅有低年齡段學生集中的樂器、美術、舞蹈等興趣班,也有高年齡段學生集中的補習、考研、職業教育等培訓班。
然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業務火爆、招生眾多的同時,虛假廣告泛濫、無資質辦學、低質教學、違規收取費用等問題也層出不窮。事實上,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已經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河北省消協發布的2015年十大消費維權案例中,就有兩起涉及教育培訓機構。目前,一些機構甚至以教育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讓廣大家長交付的不菲學費“打水漂”。
今年5月,總部位于北京的全國連鎖社會教育培訓機構聚智堂突然停業,負責人楊志被曝“卷款跑路”,涉案金額預估高達十幾億元。一夜之間,聚智堂被指涉嫌非法集資、董事長失聯,員工失業還被拖欠幾個月工資,學生即將中高考卻無處上課,眾多預存了高額本金的家長被套牢。隨后,警方介入調查。
今年4月,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成功破獲“中國為民教育網”特大網絡傳銷案,該網站會員涉及全國20余個省區市,參與人員多達18萬余人,交易54萬余單,層級達200余層,涉案金額特別巨大,網站注冊收入已達到兩億余元,網站盈利收入5千余萬元。目前,已有14人被依法逮捕,該案現已經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聚智堂的收費模式很特殊,不按課時收費,而是一次性收取幾萬到兩百萬元不等的本金。按照該機構2014年推出的“感恩免費學”課程,根據交費多少贈送不同價值的課程,課時上完后,本金再全部退還給家長,相當于免費學習,并承諾保證家長繳納學費滿一年后全額退款。“中國為民教育網”表面上向群眾販賣互聯網教育視頻,實質卻是以取得銀卡、金卡、白金、鉆石會員資格為幌子,吸納會員進行網絡傳銷。
“聚智堂的經營模式類似于理財產品,相關培訓課程其實是家長預交學費的‘利息’。‘中國為民教育網’的注冊會員之間其實是傳銷的上下級關系,他們依據發展下線數量獲取數額不等的獎勵。”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江濤表示,這些所謂的教育培訓機構從事的根本不是教育活動,只是以教育為名大肆斂財。與以往的教育培訓糾紛相比,這兩起案件中受到損失的家長維權難度更大、損失更難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