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前一段時間在我這里做長期咨詢,她不但有孩子的問題,也有與媽媽相處的問題。令人高興的是,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進步。最近她寫來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那是去年的夏天,我在尹建莉老師的博客里無意間點擊了一下維尼老師的博客,就這么一下子的點擊讓我在育兒的道路上解決不少頭疼的問題。雖然自己不是個很喜歡讀書的人,但是有了兒子之后,還是看了不少關于家庭教育以及育兒的書籍,但是那些厚厚的書都是講道理多講實例少。總是感覺理解不透,換句話說就是不太實用、不貼近生活。但是,維尼老師的博文讓我感覺通俗易懂,并且很多例子就像我和兒子之間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一樣。那個時期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著。
前一段時間,我決定在維尼老師這里做長期咨詢。老師讓我把每天的事情寫成日志發給他,以便和我具體地分析討論。我記得第一次通電話大約用了一個多小時,說了很多困惑。現在這期咨詢結束有一個多月了,說說咨詢后的幾個感悟吧。
1.家庭和諧成就孩子
我和老師最初咨詢的問題是我和媽媽之間的問題。按常理說母女之間應該無話不談,可是媽媽來我家住了一年多了,卻感覺我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了。并且我們之間還時不時的起沖突,媽媽生氣,我后悔,這樣的日子簡直是度日如年啊。我和媽媽之間的關系緊張,兒子也跟著遭殃,動不動我就把氣出在兒子身上,提起那段日子我就心痛。
我把一些事情的經過告知維尼老師,他幫我分析,認為主要問題在我,有些事情我太較真,太敏感,并太過于追求事情的完美。比如給媽媽買個衣服,我想得到媽媽好的評價,但是如果媽媽沒有任何評價,并且嘴上說“不用給我買了,我有的是衣服穿”之類的話,我就很不高興。還有媽媽每天吃剩菜的事情,幾乎天天都在為這樣的事情爭吵。維尼老師說,老人嘛,只要他喜歡就可以啊,剩菜我們有時候還會吃呢,很正常,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當時我就是想,我對你好,讓你吃好的,我錯了嘛?你這么不理解我,這么不善解人意,越想心里就越產生強烈的憤怒。于是聲調就提高,態度就惡劣,爭吵就開始了。
聽了老師的話,我也去反思,改變自己的認知。想想也是啊,剩菜又不是壞了的菜,只不過營養價值低了點,何必為這些小事較真呢?孝順是好事,但往往順比孝更重要。我為了不讓媽媽吃剩菜,鬧得兩敗俱傷,結果媽媽生了一肚子氣,不吃飯了,這樣餓肚子對身體不是更有害嗎?這算是什么孝順呢?
后來,老師建議我和媽媽敞開心懷的暢談一次。和媽媽談過之后,我明白了,媽媽覺得自己人老了,不能為小輩人再創造什么價值了,她的想法就是為我們省點錢,不浪費,也許就是她最大的存在價值了。所以,平時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并且,在她的心里感覺現在的生活質量高,即使是吃剩菜剩飯一點不覺得是在遭罪。媽媽也說她明白我的用意,知道是為了她好,她也知道我們現在過得都很好。
好慚愧啊!我經常為了這些小事和媽媽爭吵,真是像老師說的太不值得了。現在想想只要是媽媽喜歡、開心就好了,其他的有什么比這些更重要的呢?心情愉快每天開心就是最大的孝順啊。現在我和媽媽之間越來越好了,五一期間我們還一起出去郊游了呢,要是以前媽媽肯定是不會去的。我和媽媽的關系越來越好了,家里的緊張氣氛也就消除了。
維尼:很多家長說,我的理念不但可以處理好育兒問題,對夫妻關系、父母關系、同事關系都有幫助,看來不同的關系實際是相通的,有著相似的原則。
2.做健康的家長(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
以前說起兒子,感覺真是個無厘頭。常常羨慕別人家的姑娘,總是感覺如果我生的也是一個姑娘,肯定不像兒子現在這樣淘氣、不省心。但是,和老師溝通之后,我感覺很多事情兒子之所以出狀況,很多責任都在我。
老師說,要學會接納孩子,接納孩子的現狀,傾聽孩子更要理解孩子。是的,以前走在大街上,兒子看到別的孩子手中拿著零食或者玩具,都會說等以后你也給我買這個吧。我的回答一般都是:買什么買,家里那么零食都沒有吃完?給你買個玩具都讓你弄壞了,也不知道愛護。兒子聽了這樣的回答不是哭鬧就是生氣。現在的我回答:好啊,兒子想吃零食了,想玩玩具了?好啊,知道了。等媽媽打聽一下他們在哪里買的好不好?不一樣的回答效果完全不一樣,兒子聽了這樣的回答每次是很高興的點頭呢。看來,孩子有時候并不是真的要什么玩具和零食,他也在試探我們對他的態度啊。
另外,孩子現在得到了滿足,就不是那么眼饞別人的東西了。以前我給他買零食都是控制他一天的量,每天拿出來一兩個,然后其他的藏起來。直到有一天,幼兒園老師反應兒子私自拿老師辦公桌上的蛋黃派吃了。我才感覺到嚴重性,向老師咨詢。老師認為可能問題出在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上。于是,我聽取老師的建議,只是控制買的數量,但買來之后,我不再藏起來而是故意放在顯眼的地方,并告訴兒子這些東西放在這里,想吃自己拿就好了。起初我們還會擔心他會不計數量地猛吃呢,可是結果恰恰相反,銘并沒有多吃,其實算算一天還不到兩個呢。這就是滿足的力量,滿足的不僅僅是讓他吃零食,而且給了他自由。偷拿老師東西的現象自然沒有了。
更重要的是,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轉變。由于以前經常控制銘的零食數量,導致每天早上銘睜眼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今天有什么好吃的?給我幾個啊?”突然不知哪天開始,銘早上起來不再說這樣的話了,關于零食的話很少說了。這就是適當滿足后的神奇改變啊。
維尼:適當滿足的力量!適當滿足,改變了孩子偷拿老師東西的現象。
一位媽媽的評論:以前我也控制得很嚴,關于零食,因為我覺得現在的零食不好,添加劑太多,但是現在想通了,孩子們都在吃,你的孩子不吃,他會很饞,現在適當的滿足一下,他對零食的欲望沒那么強烈了,就算一天給他很多,他會放在一個小盒子里,要留起來,一天才吃上一個,有的時候一天都沒吃,但是看著那些零食,他滿足,不再那么饞,挺好的。
另外一位媽媽:我家孩子飯量小,總怕他吃不飽,所以選一些零食(餅干、面包之類),每天放滿滿的擺放在茶幾上,我看到少了就添,只是告訴他飯前盡量不要吃,我發現兒子也沒有吃多少的,幾乎不會暴飲暴食,反而大多都是用來招呼小伙伴,現在回想,發現有的寶寶看到“裝零食的盤子”就死盯著不放,不給就哭鬧,說不定是家長“藏零食”的后果呢。
這些改變讓我這個當媽媽的不知道有多高興,更對老師表示無限的感謝。當然,孩子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引導糾正,但是我很有信心,伴著老師的博文,老師的提醒我一定能讓我的孩子成為健康的孩子(健康:自由,陽光,有正能量的)。

作者介紹
維尼老師(胡春光,),暢銷書《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專家,現居青島。
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余年,目前專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領域的研究,專業從事家庭教育咨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學功底深厚,接地氣,實用性、可操作性強,出版后受到讀者廣泛的歡迎,位列當當親子家教類新書排行榜第一名。